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

在线委托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WIPO-TISC)、全国知识产权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在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科...

我要委托

2023竞争情报上海论坛报名开启

新闻公告

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

全球竞逐量子信息高地,多国加速布局产业化2025-8-4

量子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未来信息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其在计算、通信、传感等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投资,力求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以下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印度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动向展开梳理。美国:强化科研基础,构建技术同盟美国正通过强化科研设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出资金支持等手段全方位推动量子信息技术发展。7月13日,美国和以色列计划成立2亿美元的量子和人工智能联合基金,双方计划从2026年至2030年各出资1亿美元。该基金不仅支持美以量子企业发展,还可能引入阿联酋和沙特的能源与数据资源,推动区域合作。该计划由AIQ-Lab和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主导,旨在提升科技主权并扩大全球影响力。7月23日,美国能源部(DOE)的高级科学计算研究(ASCR)领导力计算挑战赛(ALCC)将阿贡领导力计算设施(ALCF)的超级计算时间授予了25个在聚变能、量子化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的项目科学。这些项目依托ALCF、橡树岭领导计算设施(OLCF)和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C)三大国家级高性能计算设施,体现了美国将量子研究深度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战略取向。欧盟:战略引领,打造量子科技生态圈欧盟致力于通过一体化战略,构建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量子生态系统。6月23日,欧盟ELENA项目成功构建欧洲首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绝缘体上铌酸锂(LNOI)光子集成技术平台。项目突破关键瓶颈,实现了LNOI晶圆欧洲本土商业化供应,并成立开放代工厂CCRAFT,可量产150mm光学级薄膜铌酸锂(TFLN)光子芯片。10家机构联合开发的工艺设计套件(PDK)为产业化奠定基础,预计年产能将达百万级。强化了欧盟在光电半导体供应链的战略自主权,尤其面向AI、数据中心等高性能光电芯片需求。7月2日,欧盟委员会启动“量子欧洲战略”,聚焦五大领域:量子欧洲研究与创新、量子基础设施、加强欧盟量子生态系统、空间与量子技术的双重用途潜力(安全与防务)、量子技能。战略旨在提升欧洲量子初创企业全球融资占比,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强化国防、医药等领域的双用途技术。预计到2040年,量子领域将为欧盟创造数千高技能岗位,全球市场规模超1550亿欧元。欧盟拟于2026年进一步推出《量子法案》,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7月9日,欧盟支持由芬兰VTT协调的SUPREME联盟,推进超导量子芯片的工业化生产。该项目涵盖8国23家机构,重点攻克Josephson结、3D集成方法和混合量子工艺等技术,核心目标是为欧洲超导量子芯片开发稳定的制造工艺。该计划旨在支持欧洲量子硬件领域的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强欧洲在全球量子硬件领域的能力。日本:官产学协同,加快产业化落地日本将2025年定义为“量子产业化元年”,着力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型步伐。7月30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将投资约500亿日元支持富士通、KDDI等十余家企业发展量子计算技术,考虑扶持东京大学孵化的初创企业OptQC,推进其超导与光学量子计算系统研发。此外,政府还设立了量子产业转化基地“G-QuAT”,以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速度。韩国: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战略保障韩国政府聚焦核心器件开发与关键应用场景,推出多项中长期战略支持计划。6月26日,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确定了“量子科学与技术旗舰项目”的适宜性审查结果。该项目计划在2032年前投资6454亿韩元开发核心量子技术,重点包括研制具备1000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并实现运行纠错技术,以及构建100公里级量子互联网。6月24日,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根据《国家战略技术特别法》,正式将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和自动驾驶AI芯片设计列为国家战略技术。EYL公司开发的QRNG技术基于量子物理过程实现真随机性,可提升量子加密通信安全性;Boss半导体研发的低功耗AI芯片则专注于L4/L5级自动驾驶的实时数据处理。入选企业将获得政策融资优惠、兵役豁免等支持。这是韩国首次在量子与先进移动出行领域认证国家战略技术,显示韩国在量子安全与智能交通领域的精准技术部署。印度:从政策引导到区域集聚,开启量子新局印度以国家战略计划为牵引,试图弯道超车培育自主量子技术体系。7月31日,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Siddaramaiah在量子印度2025峰会开幕式宣布启动“量子愿景2035”计划,目标达到200亿美元的量子经济规模。邦政府将投资100亿卢比推进卡纳塔克量子使命(KQM),重点建设量子硬件产业园、4个创新区和Q-City量子创新中心,力争开发1000量子比特处理器,培育100家量子初创企业,覆盖人才、制造与国际合作等关键维度。该计划聚焦精准医疗、农业、国防等民生及战略方向,目标在2035年前创造逾1万个高技能岗位,构建完整的量子技术产业生态。当前,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博弈和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尽管各国路径不一,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下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赢得先机,塑造国家未来竞争力。资料来源:[1]JerusalemPost.IsraelandUSplanjoint$200millionquantumfund,eyeingcollaborationwithUAEandSaudiArabia[EB/OL].(2025-07-13)[2025-08-04].https://www.jpost.com/international/article-860843.[2]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DepartmentofEnergyannounces25projectsawardedaccesstoArgonnesupercomputersforbreakthroughsinAI,scienceandengineering[EB/OL].(2025-07-23)[2025-08-04].https://www.alcf.anl.gov/news/department-energy-announces-25-projects-awarded-access-argonne-supercomputers-breakthroughs-ai.[3]TheEuropeanCommission.QuantumEuropeStrategy[EB/OL].(2025-07-02)[2025-08-04].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library/quantum-europe-strategy.[4]VTT.EUselectsSUPREMEconsortiumtoscaleupindustrialproductionofsuperconductingquantumchips[EB/OL].(2025-07-09)[2025-08-04].https://www.vttresearch.com/en/news-and-ideas/eu-selects-supreme-consortium-scale-industrial-production-superconducting-quantum.[5]ELENA.BreakthroughforEuropeanPhotonicsManufacturing![EB/OL].(2025-06-23)[2025-08-04].https://www.project-elena.eu/breakthrough-for-european-photonics-manufacturing/.[6]Yahoo.”量子OS”開発へ経産省がKDDIなど支援固める[EB/OL].(2025-07-30)[2025-08-04].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076f6d6b43557a872b466cab6caf5f82f82ae6f9.[7]BusinessKorea.GovernmenttoInvest645.4BillionWoninQuantumComputerDevelopmentOver8Years[EB/OL].(2025-06-26)[2025-08-04].https://www.businesskorea.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245599.[8]CHOSUNBIZ.KoreaidentifiesquantumrandomnumbergeneratorandAIsemiconductordesignasstrategictechnologies[EB/OL].(2025-06-24)[2025-08-04].https://biz.chosun.com/en/en-science/2025/06/24/HW5DA76ECZDAHA4T6YPCPUOSEY/.[9]SouthFirstDesk.ChiefMinisterSiddaramaiahspeaksattheinauguralceremonyoftheQuantumIndiaBengaluru2025[EB/OL].(2025-07-31)[2025-08-04].https://thesouthfirst.com/karnataka/chief-minister-siddaramaiah-speaks-at-the-inaugural-ceremony-of-the-quantum-india-bengaluru-2025/.

美国教师工会与科技巨头携手推动AI进课堂2025-7-23

7月,美国第二大教师工会——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联合微软、OpenAI、Anthropic等三大AI科技公司,共同宣布发起一项总额达2300万美元的“全国AI教学学院”计划。该项目旨在未来五年内,为全美40万名中小学教师提供免费AI素养与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并引领生成式AI时代的教学变革。这一举措是美国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也是全球首个由科技巨头和教师工会深度合作、聚焦基层教师AI赋能的全国性行动。培训中心总部将设于纽约,计划通过线下工作坊、在线课程、学分认证、创新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群体AI使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可持续的AI教育新模式。一、背景解析:AI挑战下的教育转型压力与需求生成式AI(如ChatGPT、MicrosoftCopilot、GoogleGemini等)的普及,正在迅速重塑美国中小学教育生态。学生利用AI写论文、做作业、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常态,极大冲击了原有的学业诚信、能力培养和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广泛关注AI“助学”与“作弊”的边界,担忧学生学习能力被“削弱”,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AI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教案、课件自动生成、互动课堂、差异化教学等高效解决方案,显著减轻了行政负担,提升了课堂创新与个性化水平。AFT主席兰迪·温加藤(RandiWeingarten)明确表示,AI将成为教师职业变革的重要变量,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必须主动学习、合理驾驭、共同参与AI规则制定,“确保AI成为GPS,而不是让老师沦为无人驾驶的‘乘客’”。过去两年,AFT已与微软、AFL-CIO等联合举办暑期AI专题研讨会,但影响力有限,难以系统性“武装”美国教师。新一轮国家级培训学院的设立,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跟得上AI浪潮、用得好AI工具”的专业成长路径。二、核心举措与项目内容:大规模AI师资培训机制根据合作协议,“全国AI教学学院”将在2025年秋季于纽约曼哈顿实体开课,面向AFT会员及全美中小学教师群体,陆续向高校教师、校医、管理者等教育相关职业扩展。五年内计划覆盖40万教师,占全美教师总量10%左右。主要内容包括:AI基础与伦理规范:帮助教师了解生成式AI、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风险等前沿话题。AI教学实操技能:如何用AI生成教案、个性化教学资源,支持因材施教、互动课堂、智能作业批改等实际场景。AI创新与案例分享:建设线上社区和创新实验室,收集、评估并推广一线教师与学校在AI教学领域的创新经验。学分认证与职业晋升:课程均由AI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设计,支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累计,纳入职业发展体系。持续完善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和区域分中心,逐步形成多地联动、动态更新的培训生态,力争2030年前实现全国推广。资金方面,微软出资1250万美元,OpenAI出资1000万美元(含技术支持和算力资源),Anthropic出资50万美元,三家公司不直接开发新AI产品,而是优先开放现有AI工具和API,协助教师定制课堂应用、融入教学管理系统。三、各方的观点分歧AFT强调“让教师成为AI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而非被动适应技术推销。微软和OpenAI则公开表示,教师的反馈将反向影响AI产品优化,实现“教师与科技共创”,推动AI工具更好服务学生和教育本身。但不少教师及观察人士质疑,科技巨头长期借助免费产品和培训布局校园市场,意在锁定“未来用户”,强化数字生态主导权。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在美国校园推广各类学习终端、云服务、教育软件已持续多年,此次AI合作可能加剧对公立教育的商业化渗透。此外,如何兼顾本地学区政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评估体系等“现实规则”,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有专家指出,生成式AI辅助教学目前尚无科学定论,部分研究显示,过早依赖AI可能弱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荷兰高校已发起公开信,呼吁限制或规范AI在课堂的深度介入。美国本土亦有家长、教师对AI在基础教育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强调“AI只能当工具,不应取代人的教育功能”。四、结语:走向“人机共育”新常态AI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既是时代机遇,也是治理挑战。教师工会、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如何合作,保障教师在AI教育变革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将决定未来教育生态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美国“全国AI教学学院”模式表明,技术赋能不应只是工具引入,更应是师资成长、规则共建和价值坚守的过程。人机协同、因材施教、多元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新常态。全球教育工作者和治理者需共同努力,在“创新”与“伦理”之间探索一条属于21世纪的AI素养教育之路。参考文献:[1]AndrewZinin.MajorUSteachersunionteamsupwithAIgiants[EB/OL].(2025-07-09).https://phys.org/news/2025-07-major-teachers-union-teams-ai.html.[2]DavidBradley.GenerativeAIindigitaleducation:Transforming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ment[EB/OL].(2025-06-30).https://phys.org/news/2025-06-generative-ai-digital.html.[3]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EB/OL].(2025-07-08).https://www.wired.com/story/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4]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EB/OL].(2025-07-14).https://www.govtech.com/education/k-12/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

2025年上半年全球船舶行业现状分析2025-7-29

海运货运管理解决方案和数据智能提供商VesonNautical近期发布《半年市场报告》,对2025年全球航运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报告指出,美国新关税、中东局势及环保合规期限的迫近等因素已深刻影响全球航运业,在2025年上半年重塑了船舶市场,抑制了汽车运输船、LPG船等的市场交易,同时加速了集装箱船的战略订单。一、汽车运输船和LPG船市受美关税打击沉重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的蔓延,对于全球航运和船舶业来说,地缘政治压力已不再只是背景因素,它正在转变承运商和船东等业主对风险、时机和资本的看法。从监管到重新规划路线,航运的中断现已成为是运营环境司空见惯的情况,致使业主们相应重新调整其航运和船舶投资和运营策略,对各类型船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汽车承运商市场打击尤其严重,导致2025年前六个月标准6500CEU船舶的租船费率下降44%,新造船订单完全停止。液化石油气(LPG)行业也受到影响,中美之间新征收的关税打压了投资者信心,2025年上半年全球仅实现了14艘LPG船舶的交易,订购活动下降了80%(2024年上半年为71艘)。二、集装箱船板块仍看涨近期,集装箱船新造船量激增,2025年前六个月订单同比增长288%。在好望角周围持续改道和欧洲港口拥堵的情况下,船东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吨位。尽管全球存在不确定性,但贸易量增长了近5%,对中型船舶运力的需求仍然强劲。在供应有限和主要买家稳定兴趣的支撑下,船龄为15年的Feedermax船舶价值上涨了16.5%。三、油轮市场呈降温趋势油轮方市场表现出降温情绪。新造船订单同比下降74%,船舶交易量下降31%。盈利疲软和监管不确定性是主要驱动因素。不过,MR2成品油轮是个例外。MR2已成为交易最活跃的油轮细分市场,约占所有油轮交易的34%。其吸引力在于灵活性、稳定的收益和不断下降的资产价值,尤其是在老旧船只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5万载重吨的15年船龄MR船型,自2025年初以来下降了约24%,售价从2559万美元降至1944万美元。这一大幅调整激发了买家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吨位较大的船只,目前出售的船只的平均船龄为16年。有限的新建活动限制了船队的增长,为二手船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希腊买家引领了市场,其次是中国和日本买家,而中国、日本和阿联酋也是主要卖家。四、LNG运输船盈力受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方面,行业的盈利压力也正在增加。LNG运输船行业在2025年前六个月面临持续压力,大型船舶的平均定期租船收入同比下降66%。下降的原因是船队持续扩张超过需求增长,以及季节性基本面疲软。随着费率下降,拆除活动急剧增加,有7艘船只报废,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250%。较旧的蒸汽轮机船价值下降幅度最大。虽然预计未来几年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将增加,但目前的运力过剩可能会在2025年剩余时间内继续对盈利造成压力。五、散货船市场表现各异散货船行业的市场状况参差不齐。2025年上半年,总体散货船交易量同比下降36%,由于较小细分市场的情绪疲软和监管压力越来越大,买家持谨慎态度。其中,好望角型船表现突出,在中国铁矿石需求强劲和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价值上涨了近6%。中国和希腊买家最为活跃,但总体成交量有所下降。由于价格高企和交货时间延长,新造船舶的市场兴趣仍然低迷,而由于许多业主继续交易捞船,拆除水平仍然很低。【参考文献】[1]VesonNautical.2025Mid-YearMarketReport[R].2025[2]Marinlink.TurbulentFirstHalfof2025EchoesAcrossGlobalShipping,VesonNauticalReports[EB/OL].https://www.marinelink.com/news/turbulent-first-half-echoes-across-global-527776,2025-07-28

WIPO发布2025年世界无形资产投资报告2025-7-31

2025年7月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意大利卢斯商学院(LuissBusinessSchool)联合发布了《2025年世界无形资产投资报告》(WorldIntangibleInvestmentHighlights2025)。该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无形资产投资趋势。涵盖了全球27个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数据,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报告通过年度和季度数据,全面展示了无形资产投资(包括研发、软件和数据、品牌、设计、组织能力等)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该报告旨在通过填补无形资产数据缺口,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依据。无形资产投资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有形资产(如机器、建筑)相比,其增长速度更快,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贡献日益显著。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无形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有形资产的3.7倍,2024年达到7.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0%增至2024年的近14%。美国在绝对投资规模上领先,瑞典在投资强度上居首,而印度则以年均7%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此外,报告特别探讨了人工智能(AI)热潮对无形和有形资产投资的推动,强调了软件和数据成为增长最快的无形资产类别。报告通过七个趋势的分析,揭示了无形资产投资的动态特征及其对经济复苏、竞争优势和社会福祉的影响。一、无形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超有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和长期市场价值。自2008年以来,无形资产投资在全球27个经济体(占2024年全球GDP的50%以上)中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有形资产投资,达到后者增长速度的3.7倍,显示出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报告指出,从1995年至2024年,无形资产投资以实际价值计算增长了143%,而有形资产投资仅增长32%。自2008年起,无形资产投资的复合年增长率(CompoundAnnualGrowthRate,以下简称CAGR)约为4.1%,相比之下,有形资产投资的CAGR仅为1.1%。2023至2024年间,无形资产投资增长近3%,达到7.6万亿美元,而有形资产投资仅增长1%。这一趋势反映了全球经济向知识驱动型模式的转变,尤其在高科技、制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无形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企业对创新和差异化的追求,这种趋势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造了长期收益。二、无形资产投资在经济危机中展现韧性无形资产投资在经济危机期间表现出比有形资产更强的韧性,尤其在2008-2010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报告指出,有形资产投资(工厂建设或设备采购)因经济不确定性和融资困难大幅下降,而无形资产投资(研发和软件开发)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在某些领域持续增长。这种韧性源于无形资产的灵活性和长期价值,企业即使在危机中也会继续投资于技术研发或品牌维护,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此外,无形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能在经济复苏时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三、无形资产投资占GDP比例持续增长无形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在报告覆盖的27个经济体中稳步上升,从1995年的约10%增至2024年的近14%,而有形资产投资占比则从12%降至11%。这一趋势表明,全球经济日益依赖知识和技术驱动的增长模式。无形资产投资自2009年起首次超过有形资产投资,且差距持续扩大。2023至2024年,无形资产投资占比从13%增至13.6%,反映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瑞典以16%的无形资产投资强度(占GDP比例)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国、法国和芬兰(均超过15%)。四、美国在无形资产投资绝对值上领先美国在无形资产投资的绝对规模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投资额达到4.7万亿美元,几乎是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总和的两倍。法国在2024年以6310亿美元超过德国和日本,显示出其在无形资产领域的快速增长。巴西和印度的投资规模也与部分欧盟国家相当,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在无形资产投资中的潜力。美国的主导地位得益于其在软件、数据和组织能力方面的巨额投入,尤其是在科技和金融服务行业。五、印度无形资产投资增长最快在2011至2022年间,印度以年均近7%的无形资产投资增长率领先全球,超过美国(5%)、法国和瑞典等高投资强度经济体。这一快速增长反映了印度从较低基数出发的追赶过程,尤其是在软件和数据领域。报告指出,印度无形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接近10%,超过多个欧盟国家和日本。六、软件和数据是增长最快的无形资产类别在2013至2022年间,软件和数据成为增长最快的无形资产类别,年均名义增长率超过7%,远超其他类别如研发(6%)、品牌(6%)和设计(6%)。2021至2022年,软件和数据投资增长超过9%,品牌投资增长12%,设计增长10%。这一趋势与人工智能(AI)热潮密切相关,报告特别探讨了AI驱动的投资模式,AI相关投资分为AI生产部门(开发AI技术)和AI使用部门(应用AI技术),涉及数据、软件、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广泛投资,软件和数据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支持AI相关投资,促进经济转型。七、组织能力占无形资产投资的最大份额组织能力在2022年占无形资产投资的30%,是最大的无形资产类别,其次是研发(22%)、软件和数据(18%)、品牌(15%)和设计(10%)。组织能力指企业内部的管理专长和流程优化,通过提升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印度在软件和数据投资中占比超过50%,而日本和德国则以研发投资为主(分别占37%和32%)。美国在组织能力投资中领先(35%),反映了其在管理创新上的优势。报告指出,不同国家在无形资产投资构成上的差异反映了其经济结构和产业重点。以上趋势共同揭示了无形资产投资在推动创新、增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福祉中的关键作用。其快速增长和韧性表明,企业在危机中更倾向于投资灵活、回报周期长的资产。国家间的差异(如美国的绝对规模、印度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的多样性。AI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无形资产投资,特别是在软件和数据领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本报告对全球趋势的综合分析将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经济生态提供战略指引。参考文献[1]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WIPO)andLuissBusinessSchool.WorldIntangibleInvestmentHighlights2025[EB/OL].(2025-07-01)[2025-07-31].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pub-rn2025-8-en-world-intangible-investment-highlights.pdf[2]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KeynoteaddressbyProfessorDianeCoyle:Rethinkingprogressinanintangibleeconomy[EB/OL].(2025-07-09)[2025-07-30].https://webcast.wipo.int/video/OTHER_WORLD_INTANGIBLE_1_2025-07-09_AM_125454[3]BennettInstituteforPublicPolicy,UniversityofCambridge.Rethinkingprogressinanintangibleeconomy[EB/OL].(2025-07-15)[2025-07-30].https://www.bennettinstitute.cam.ac.uk/blog/rethinking-progress-in-an-intangible-economy/

人工智能辅助内分泌学和糖尿病的最新进展2025-1-9

人工智能已逐渐应用于医学的许多领域,将知识和数据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从根本上讲,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方法,其中算法/机器模拟人类大脑认知功能的过程。除了通过人类与其他程序之间的接口应用已有知识外,这些算法还可以学习。人工智能的这一子类称为机器学习(ML),其中算法通过经验自动学习,而无需为这些任务进行明确编程。学习过程包括根据输入数据调整内部参数或模型结构,从而使系统能够通过迭代提高其性能。通过这种方式,机器可以智能地与其环境交互并不断发展以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与其他医学领域不同,内分泌学并不与单一的器官结构相关,而是与复杂的激素和代谢物生物系统相关联。激素嵌入在局部和远端作用的错综复杂网络之中,包括各种受体、信号通路和复杂的反馈机制。因此,存在大量具有多种生理和疾病相关相互作用的细胞和激素模型。这些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系统显然超出了人类大脑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激素调节中时钟基因依赖的生物节律机制以及内分泌模块中扭曲的自主激素产生机制仍然知之甚少。预计这种显著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将非常适合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解决。一、已建立人工智能在内分泌学领域的先进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5-2016年批准基于人工智能(AI)的医疗设备用于临床。截至2023年7月,FDA批准的基于AI的医疗设备数量已超过500种。在欧洲,医疗设备需通过分散机构进行审批,但数量与之相当。这些获批的医疗设备大多在放射学、肿瘤学、眼科学及一般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影响着全球近10%的人口,预计未来20年内这一数字将呈指数级增长。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并阻止这种疾病造成的损害。在这方面,机器学习已显示出其在预测患者是否会患上2型糖尿病以及潜在并发症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同样,可以用机器学习来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和干预的必要性,但需要进一步验证才能广泛使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鉴于糖尿病大流行的加剧,早期发现可治疗的DR至关重要,以避免全球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包括失明。诊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视网膜疾病的筛查。机器学习(ML)系统可有效准确地从数码照片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检测DR。迄今为止,已有多家公司提供新的人工智能驱动系统。因此,目前正在测试高准确度和效率的人工智能技术,以诊断和筛查早期疾病阶DR。最近,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甚至能够在DR远程医疗筛查程序中识别无法分级的图像。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原发病期间拍摄的图像可以准确评估非散瞳视网膜图像的可分级性。这可能会彻底改变DR筛查程序急需的效率。EyeArt和IDx-DR等人工智能技术已获批准,广泛用于筛查DR患者。远程医疗和数字监控可以做出重大贡献的另一个经典领域是血糖监测。尽管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设备的使用更加广泛,但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都未能实现充分的血糖控制。最近的临床试验表明,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优化胰岛素剂量对患有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是有效的。FDA批准的用于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设备是DreaMedAdvisorPro(DreaMed),它与MiniMed™780G系统(Medtronic)一起使用时,可根据需求自动输送胰岛素。另一种工具Guardian™Connect(Medtronic)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持续血糖监测,在移动设备上提供实时血糖水平监测和警报。全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血糖管理工具的结合有望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同时增强和简化患者的血糖控制。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正在内分泌学的其他领域得到应用。二、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从彻底改变内分泌病理学到智能诊断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在内分泌疾病管理的各个方面证明了其有效性,目前许多应用程序正在开发中,并在等待批准时显示出良好的结果。例如,AI在常见肿瘤的准确诊断方面已取得成功,甚至可以区分同一器官内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同样,AI现已在甲状腺结节、淋巴结和细胞病理标本的评估方面接受测试和改进。其中一种方法是基ML的多特征整合模型,可以预测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中央淋巴结转移。该CNN预测模型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有人提议利用人工智能根据组织微小RNA(miRNA)表达来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此外,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可用于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肾上腺皮质癌的有效性。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支持临床团队进行术前和术后决策。然而,人工智能在内分泌病理学中的实际和常规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以证明其可靠性、有效性和现实世界的实用性。大多数内分泌疾病都有遗传背景。机器学习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展并评估受影响患者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在内分泌疾病具有遗传基础的情况下,机器学习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加快治疗。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使用基因组数据预测2型糖尿病病例,其准确率高于人类评估,并且当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结合时,准确率会进一步提高。这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在内分泌成像和激素分析中的应用。这些领域的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阶段,才刚刚开始发掘其潜力。尽管这些领域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人工智能在提供可行有效的早期检测、表征、管理和患者随访策略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三、具有变革型潜力的未来应用:从早期生命形成到面部识别,从新型生物标志物增强到精准医疗推进内分泌学领域的研究和加强医疗护理对于更好地了解、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疾病至关重要。然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也伴随着挑战。人工智能系统依赖于与其任务相关的大量高质量数据,因此数据可访问性和隐私问题至关重要。美国和欧洲缺乏针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设备的特定监管途径,这给其审批和监督带来了进一步的不确定性。此外,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通常充当临床决策支持工具,这意味着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用户的专业知识和实施环境。机器学习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应用之一是生殖内分泌学,它有望改善辅助生殖的结果。人工智能有可能通过卵母细胞形态评估、计算机化精液分析、使用超声跟踪卵泡发生、确定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根据生物和化学特征优化受孕来提高生育能力。机器学习的风险识别和一级/二级预防能力对于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尤其重要,因为这些疾病通常诊断较晚或长期未确诊。人工智能算法在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生、使用心电图(ECG)监测筛查荷尔蒙失衡以及为内分泌学实践提供有力见解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骨质疏松症管理的主要挑战之一与诊断和治疗差异有关。虽然诊断是基于双重X射线吸收仪检测到的骨矿物质密度,但大部分早期骨折发生在非整骨骨矿物质密度值时。据报道,最近开发的算法在预测和评估有关骨折检测的骨质量以及基于影像和临床数据估计骨折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医生相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临床医生。这些算法还显示出制定有效治疗计划的潜力。然而,即使拥有最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参考值不足仍然是得出临床有用结论的主要挑战。研究人员之前曾报告称,即使是表现出强烈表型(如肢端肥大症,一种肿瘤相关症状)的内分泌患者,诊断也为时已晚(平均在出现特征性症状后8年)。使用人工智能从面部图像中实时检测肢端肥大症可以为这一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ImageNet数据集上训练的三种架构(即ResNet50、DenseNet121和InceptionV3)被用于创建一个CNN模型,该模型可以学会区分某些图像是“健康”还是“肢端肥大症”。在创建集成模型之后,该系统通过样本高性能地检测出肢端肥大症。除了早期检测外,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通过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远程监控。糖尿病足溃疡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足部诊所严重短缺,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在专门的中心才有。数字远程监控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被送往诊所的需要,因为它能及时指导必要的治疗决策。参考资料:OikonomakosIT,AnjanaRM,MohanV,SteenblockC,BornsteinSR.Recent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ssistedendocrinologyanddiabetes.ExplorEndocrMetabDis,2024,1:16–26

全球创作者经济发展的三重路径2025-8-14

“创作者经济”以博主、播客、视频制作者、游戏主播等个人创作者为核心,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平台等生产、分发并变现原创内容、技能或服务。2025年6月,福布斯发布文章称:创作者经济市场规模达2500亿美元,2027年有望达4800亿美元。繁荣的背后也存在压力与挑战。2025年7月,Digiday文章称美国有150万人全职从事数字创作(较2020年增长7.5倍),然而品牌营销预算集中于头部创作者,中腰部创作者(粉丝量5万–50万)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许多人转向新闻简报、个人网站等自有渠道,甚至重返传统职场。广告主的合作倾向也日益精准化,倾向选择细分领域、具备专业影响力的创作者,确保投资回报。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法国和韩国分别形成了市场驱动、政策规范与出口导向的创作者经济发展模式,并在立法监管、财政支持和平台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1.立法监管制度建设方面,2023年法国出台《第2023-451号法案》,将创作者界定为“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业影响的人”,并要求达到收入门槛的创作者与广告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任务内容、支付条款与法律遵守等要素。引入连带责任机制,广告商、创作者及代理人需共同承担侵权后果。同时,该法案禁止推广高风险内容(如金融产品、加密资产、ICO、赌博、整容手术、戒烟产品等),并要求在明显的地方标识“广告”“商业合作”“经过编辑的图像”或“AI虚拟图像”,违规最高可判7年监禁并罚款超250万元人民币。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美国加州自2025年起要求为未成年创作者设立信托账户,存入其创作收入的15%。法国16岁以下创作者被视为劳动者,须申请劳动许可,由五人委员会评估伦理、工作强度和教育影响。其收益的90%须存入国家托管机构直至成年,若权益受侵害,监护人或平台可被罚62万元并暂停其最长一个月的线上活动。2.财政支持美国纽约州延长电影、数字游戏、音乐与戏剧制作的税收抵免政策,并设立7亿元专项基金支持独立工作室。Facebook、Snapchat等平台设立创作者基金,前者2024年投入逾140亿元;LinkedIn推出创作者加速器计划,提供资金、流量与培训,已扩展至印度、巴西和英国。法国国家电影与动画中心(CNC)自2017年起推出“CNC人才”计划,为有影响力或获奖的创作者提供最高42万元的创作及频道运营支持,2017—2022年共资助500个项目。CNC与YouTube共同设立84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教育与文化领域原创内容创作与培训。韩国内容振兴院2025年预算达32亿元,同比增长3.04%,重点支持“K-Content(文化内容)”全球传播,并设立新媒体内容奖金奖励优秀影视与短视频作品。3.平台建设美国从一次性广告合作转向长期社群建设与创作者赋能,提供定制化商店、启动资金和长期赞助机会。法国CNC联合YouTube、Arte(欧洲文化平台)等平台推动文化类内容全球传播。韩国实施“K-Influencer(影响者)”与“荣誉记者”计划,培养国际化内容生产者,产出近2万篇与韩国文化相关的YouTube内容,并与企业合作为创作者提供资金与曝光机会。4对中国的启示结合美、法、韩经验,中国可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明确家长与平台责任,建立收入信托账户,限制创作时长,配套心理健康与法律援助,防止过度商业化对身心的冲击。二是构建创作者孵化与社群体系。政府牵头,联合高校、MCN机构和平台,提供培训、数据分析、跨界合作机会,形成区域性与行业性的创作者网络。三是推动国际化发展。设立跨境创作者基金,支持版权保护、市场推广与文化适配,鼓励中国创作者走向全球,吸引外国创作者传播中国文化。参考文献:[1]创作者经济如何重塑现代营销——以及品牌为何关注它.福布斯.[EB/OL].2025-06-16.https://www.forbes.com/sites/lowes-creator/2025/06/16/how-the-creator-economy-is-reshaping-modern-marketing--and-why-brands-are-paying-attention/.[2]创作者增多,收入减少:创作者经济扩张让中坚创作者被抛在后面.Digiday.[EB/OL].2025-07-11.https://digiday.com/marketing/more-creators-less-money-creator-economy-expansion-leaves-mid-tier-creators-behind/.[3]法国第2023-451号法案.legifrance.[EB/OL].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id/JORFTEXT000047663185.[2025-08-14]

国内外三氯化钛合成工艺介绍2025-5-28

三氯化钛(TiCl3)是一种昂贵且稀有的试剂,在制备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以及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有机物和铬化合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氯化钛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纯度和制备工艺。常用的制备方法如氢气还原法、金属镁还原法等需要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进行,存在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缺陷。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反应过程条件温和且产品纯度高的三氯化钛合成方法。本文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三氯化钛合成工艺。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和住友电工印刷电路株式会社共同公开了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方法和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装置。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使用离子交换电解还原法,从而在电解液中还原四氯化钛。该方法中,使用含硫酸根离子的水溶液作为阳极侧的电解液。所述装置是一种通过在水溶液中电解还原四氯化钛来制造三氯化钛溶液的装置。所述制造装置包括:阳极室,其存储阳极电解液;阴极室,其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与阳极室隔开并且存储四氯化钛溶液;阳极,其浸渍在阳极室中的阳极电解液中;以及阴极,其浸渍在阴极室中的四氯化钛溶液中。该装置中,阳极电解液含有硫酸根离子。俄罗斯专利RU2707362C1涉及三氯化钛的生产,该三氯化钛用作阳极活性涂层的成分、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以及水净化工艺。生产三氯化钛的方法包括在加热条件下用金属还原四氯化钛。所用的初始溶液是15-55wt.%的四氯化钛水溶液。金属的含量为化学计量的10%至100%。还原过程在30-110℃下进行。使用的金属是铝、铁或来自城市固体废弃物热回收工艺的金属废料混合物。这确保了能源成本的降低、技术方案的简化以及环境和工业安全性的提高。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所述方法是一种连续制取方法,即连续向反应器供应铝粉三氯化铝混合物和含钒四氯化钛混合物,两者在反应器内反应,生成的产物从反应器内排出至反应产物储罐,所述反应器采用管式反应器构型,具有封闭的管体,并且自前端向尾端分为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管体内设置推送螺旋,推动物料由前端向尾端移动依次经过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最后进入反应产物储罐,在加热段出口处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一温度范围,在反应段管体内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二温度范围。该发明具有四氯化钛反应完全、产品易从反应器排出的优点,是一种连续化制取三氯化钛的高效方法。北京理工大学提供了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所述加热搅拌装置上设置有密封反应器,所述密封反应器上设置有Ti金属和TiCl4滴加装置,所述密封反应器内设置有离子液体,所述离子液体的底部中央设置有与所述加热搅拌装置配合的搅拌子,所述离子液体的上部设置有保护气体。该方法包括离子液体的配制、离子液体中滴加四氯化钛并搅拌使之与钛金属反应制备三氯化钛、采用真空抽滤去除离子液体并获得三氯化钛粉体、在二氧化碳或惰性气体保护下真空干燥以获得纯净的三氯化钛粉体、收集并封装三氯化钛粉体。该发明为高纯度三氯化钛粉末的低温、低成本、绿色清洁制备提供重要方法。郑州大学提出了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四氯化钛与金属钛在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介质中反应,得到具有二氯化钛饱和浓度的低价钛盐;将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与氯化氢气体反应,得到三氯化钛粉体;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的净化处理步骤;在步骤(2)之前,还包括对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进行脱水的步骤。利用该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三氯化钛粉体,纯度高、分散性好。参考文献1.SumitomoElectricIndustries,SumitomoElectricPrintedCircuitInc.Methodanddeviceforproducinga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JP6687637B2(申请日:2016.10.04;授权公告日:2020.04.22)2.FederalnoeGosudarstvennoeByudzhetnoeObrazovatelnoeUchrezhdenieVysshegoObrazovaniyaRossijskij.Methodofproducingtitaniumtrichloride.RU2707362C1(申请日:2019.04.05;公开日:2019.11.26)3.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CN106745217B(申请日:2017.03.14;授权公告日:2018.02.06)4.北京理工大学.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CN110817947B(申请日:2019.11.15;授权公告日:2020.11.20)5.郑州大学.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和装置.CN107758731A(申请日:2017.11.24;公开日:2018.03.06)

科学家探索电催化新路径,设计生产可持续燃料的新方法2024-12-23

科学家们正在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液体燃料甲醇,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7月份的《自然催化》期刊上。这项国际合作由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希伯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通过创新的电催化技术和分子可视化手段,为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电催化技术的核心突破研究团队通过在碳纳米管表面涂抹酞菁钴(CoPc)分子,并施加电流,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碳纳米管作为独特的导电材料,能够为催化剂提供理想的反应环境。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CoPc分子获取电子,并利用这些电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利用新型振动光谱技术,研究团队首次直接观察到分子在不同反应环境中的行为。这项技术揭示了为何某些反应条件下更容易生成甲醇,而非其他副产物如一氧化碳。通过调整催化剂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分布方式,团队成功将甲醇生成效率提高了八倍。甲醇:未来能源的潜力选项甲醇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替代燃料,甲醇不仅可用于飞机、汽车和船舶,还可通过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生产工艺用于供热和发电。研究团队认为,甲醇的应用前景远不限于燃料领域。其生产过程还可以推动新型化学反应的发现,为能源和化工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论文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贝克表示:“通过理解分子级的化学反应,我们能够更高效地生产甲醇,同时为催化科学提供新的洞见。”技术创新推动精准催化该研究的另一大亮点是利用振动光谱技术和计算建模,精准捕捉分子行为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二氧化碳分子在某些反应条件下与“超级带电粒子”阳离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显著提升甲醇的转化效率。这一发现为未来优化电催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朱全松表示:“振动光谱技术让我们能够分辨同一种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振动特性,并关联到甲醇的生成路径。这一技术为理解催化反应的本质提供了全新视角。”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这项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国际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以色列双边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团队成员来自耶鲁大学、希伯来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等机构,为项目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供了多学科支持。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阳离子的功能,以及其他可能优化甲醇生产的催化路径。贝克教授表示:“我们已经开始合作进行后续研究,期待看到更多令人振奋的进展。”通过将温室气体转化为高价值燃料,科学家们不仅为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了新工具,也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这项研究标志着电催化技术应用的重大进展,或将在未来彻底改变化工和能源产业的格局。参考文献:[1]OhioStateUniversity.Chemistsdesignnovelmethodforgeneratingsustainablefuel[EB/OL](2024-07-19).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7/240719123857.htm.

国际研究团队创造持续聚变实验新记录2025-6-30

6月3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宣布,其运行的全球最大仿星器实验装置Wendelstein7-X(W7-X)在最新实验中实现等离子体连续稳定运行43秒,创造了该时间尺度下的聚变“三乘积”(密度×温度×时间)新纪录,此次实验的三乘积值显著超越托卡马克装置在类似时间尺度上的表现,成为稳态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实验还实现了1.8GJ的能量周转率与3%的等离子体比压(β),均为W7-X运行以来的最佳记录。其中,能量周转量反映了加热功率与持续时间的乘积,3%的比压更是衡量聚变堆效能的重要前瞻性参数。一、仿星器原理与W7-X定位仿星器(Stellarator)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LymanSpitzer于1951年提出,其磁约束结构完全由外部的线圈电流产生,避免了托卡马克对等离子体电流的依赖,从而具备更高的运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稳态聚变运行。然而,由于设计与工程制造难度较大,仿星器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3D打印、高温超导、AI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星器发展再度加速,屡获重大突破。W7-X由欧盟EUROfusion计划资助,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磁场配置最精确的仿星器实验平台,旨在验证仿星器是否具备稳定长时运行并实现能量正平衡的能力。二、实验成果与关键突破在2025年春季结束的“OP2.3”运行周期中,W7-X团队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43秒,创造了长脉冲条件下的三乘积世界纪录。在此前类似尺度下的实验中,托卡马克装置虽在短时性能参数上仍具优势(如JET与JT-60U曾创下峰值三乘积记录),但在稳态维持能力方面已被W7-X超越。同时,W7-X刷新了1.8GJ的能量周转纪录(此前纪录为2023年2月的1.3GJ),其表现略高于中国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1000秒放电实验中的周转数据。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在实验中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比压β达3%,这得益于在部分实验中主动将磁场强度降低至约原设定的70%,从而降低磁压、提升等离子体压强。该比压水平已接近未来商用聚变堆所需的4-5%目标。三、国际协作支撑下的系统性进展W7-X突破性成果背后是美欧多机构的长期协作。其中,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研发的新型弹丸注入器在实验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在43秒内精准注入约90枚毫米级冷冻氢弹丸,作为维持等离子体运行的持续燃料源,并通过可变脉冲速率机制与微波加热系统(ECRH)实现同步控制,ECRH由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与斯图加特大学联合开发,是将等离子体加热至聚变温度的关键装备。实验关键参数的测量则由多个国际团队共同完成。离子温度由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提供的X射线光谱仪获取,电子密度通过IPP自主研制的干涉仪系统实时监测,能量约束时间由IPP的综合诊断工具精准计算,确保三乘积评估的可靠性。W7-X加热与优化部门负责人Wolf教授指出,这些纪录不仅代表着数值上的突破,更是仿星器迈向核聚变发电实际应用的关键跨越。参考资料:FrankFleschner.Wendelstein7-Xsetsnewperformancerecordsinfusionresearch.20250603.https://www.ipp.mpg.de/5532945/w7x?c=14226

大田市成为韩国首个合成生物学先进生物制造全球创新区2025-7-23

5月,韩国大田市正式被指定为“合成生物学基础的先进生物制造全球创新特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创新特区。6月,该创新特区开始全面运营。这一举措标志着韩国生物制造产业战略布局的新高度,不仅回应了全球生物技术革命的浪潮,也与中美等国对合成生物学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形成呼应,体现了韩国政府“创新引领+全球协作”的顶层设计视野。“全球创新特区”是对现有“规制自由特区”政策的高阶升级,着重支持尖端领域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实证及全球化拓展。大田市获批该特区,是其自2023年末作为候选地经各部委审核、公示、全国委员会及规制自由特区审议会层层遴选后的最终结果。解析该特区的运行机制与支持体系如下:1.运行周期与空间布局本次大田特区规划周期为2025年6月至2029年12月(4年7个月),并可视项目成效延长2年,项目总预算为27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特区核心区域覆盖大德区和儒城区,总面积245.3平方公里,构建“创新走廊”型空间集聚和产业生态。2.全周期创新生态链特区建设围绕“技术实证—产品开发—国际认证—市场化—全球拓展”五大环节,重点打造如下创新基础设施与支持机制:BioFoundry与GMP研发生产体系:依托韩国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KRIBB)的BioFoundry自动化研发线,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mRNA/DNA生产支持中心,为企业提供LMO候选物质的高通量筛选、性能优化、工艺验证与小试生产全链条服务,有效提升材料与产品商业化落地的效率和成功率。创新项目与企业赋能:面向医药、诊断试剂、农业种子、动植物用药、化工材料、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支持企业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样品试制、海外测试认证全流程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多用途产品、多场景验证与国际协作,全面提升韩国生物制造的全球竞争力。3.规制创新与风险评估机制大田特区实施《规制自由特区及地区特化发展特区相关法》,对企业提出的核心技术与新产品实行“规制沙盒”机制。具体包括:简化LMO等高风险产品在工业、食品、农林畜牧等多领域间用途切换时的重复风险材料审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缩短上市周期。允许特区企业通过一次综合评估,实现多场景跨域应用,为“同源不同用”类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企业协作与联合开发,赋予规制特例,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间共研、共用平台与技术成果。4.全球化协同发展大田市积极推动全球合作,围绕合成生物学主导的生物制造,重点推进以下国际化举措:国际联合研发与测试: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机构开展菌种研发与技术验证,并支持企业赴海外开展样品制作、工艺验证、市场测试,帮助企业获取国际认证与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准入与认证支持:为新型生物材料和生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技术咨询、认证费用补贴与海外本地化服务,打通研发—测试—认证—落地应用的全球化路径,提升韩国生物制造在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大田合成生物学全球创新特区的设立,被寄予带动韩国生物经济腾飞的厚望。预计到2029年,特区将带动约16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亿元)的生产诱导效应,为医药、食品、能源、农业等多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生物材料和创新解决方案,带动新兴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大田特区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区域经济提升,更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全球竞争战略突破。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研发、标准制定、工艺创新、法规治理等关键环节均在此特区集聚,未来有望成为东亚乃至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与创新策源地。特区还将助推合成生物学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育世界级科研与产业领军企业,助力韩国在全球生物产业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参考文献:[1]대전시,「(중기부)합성생물학기반첨단바이오제조글로벌혁신특구」특구사업자모집공고(7.4~7.30))[EB/OL].(2025-07-04).https://www.djtp.or.kr/board.es?mid=a20102000000bid=0102act=viewlist_no=12792nPage=1.[2]김준호.대전시,국내최초합성생물학기반첨단바이오제조특구지정[EB/OL].(2025-05-21).https://www.yna.co.kr/view/AKR20250521072400063?section=industry/all.[3]대전시,첨단바이오제조글로벌혁신특구지정[EB/OL].[2025-07-20].https://www.investkorea.org/dj-kr/bbs/i-948/detail.do?ntt_sn=491659.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自动驾驶车辆:未来时间表和路线图》2025-7-24

自动驾驶车辆(AV)被视为交通领域最受期待的发展之一,具有提升道路安全、优化物流效率并开启全新出行服务的潜力。然而,要实现这些益处,仍面临重大的技术、监管和运营方面的挑战。尽管车辆自动化技术已取得长足进展,其大规模整合的实现仍将比多数人预期的更为缓慢。2025年4月24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自动驾驶车辆:未来时间表和路线图》(AutonomousVehicles:TimelineandRoadmapAhead)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采用时间和部署前景进行了细化的预测。报告聚焦三个主要应用场景:个人车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和自动驾驶卡车。一、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ADAS/AD)的六个等级车辆自动化被分为不同级别(见表1),用来区分自动化程度、驾驶员的参与程度,以及相应系统可使用的范围——即所谓的“操作设计域(ODD)”。这种分类反映了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有助于明确技术能力和相关责任。为了进一步清晰地区分技术差异,这些级别还依据驾驶员的参与活动进行了细分,具体包括是否需要手握方向盘、是否需要目视前方道路,或是否需要专注于驾驶环境(例如是否允许驾驶员在行驶中睡觉)。第4级(L4)是首个被视为“自动驾驶”的级别,也就是说,在其规定的操作设计域内,驾驶员无需执行任何驾驶任务。对于个人车辆中的L4级别,报告进一步区分为“L4高速公路场景”和“L4城市道路场景”,因为相比更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能力预计将更早普及。表1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ADAS/AD)的六个等级二、个人车辆的辅助、自动化与自动驾驶个人车辆(Personalvehicles)是自动驾驶市场中体量最大的一类,这意味着这一领域的自动化进步对于改善道路安全和提高出行便利性至关重要。然而,个人车辆中的车辆自动化是一种渐进的演变,而非颠覆性革命。未来十年,个人车辆将主要受益于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而非完全自动化。辅助驾驶技术,尤其是L2和L2+级别,预计将在2030年及以后成为新车中最主流的技术。这是由于其在市场上的广泛可用性、较低的监管门槛以及相较于L3/L4更低的系统成本。因此,即使在2035年之后,大多数新车驾驶员仍需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L2向L2+的过渡也将是渐进的,L2系统在未来十年仍将更为普及。这主要源于成本限制:当前L2系统的价格低于700美元,而L2+系统的成本可能高达3000美元。L3级车辆——其责任由驾驶员转移至系统,但驾驶员仍需在短时间内能够重新掌控——将仍然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而非长期的主流选择(除非是代客泊车或交通拥堵等特定场景)。L3因安全风险、责任归属不明、成本高昂和价值有限而难以广泛部署。对于个人车辆而言,L4级自动驾驶仍受到重大技术和监管障碍的限制。在L4级别中,如果车辆在其定义的操作设计域(ODD)内运行,驾驶员完全无需介入,并且车辆可在必要时自动安全停车。预计到2035年,仅有4%的新车将具备L4功能,反映出该领域真正自动驾驶技术部署的缓慢和选择性进展。此外,考虑到城市环境中的额外运营挑战,其中部分L4能力可能仅限于高速公路场景。同时,在城市环境中,基于车队的运营模式(如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在长期内可能将超过私人拥有模式。到2035年,预计仍会有大量新车配备L0和L1级技术。这些技术功能正在日益商品化,许多国家已强制要求配备基本安全功能,如车道保持辅助和自动紧急制动。然而,L1系统在提供价值方面表现不佳:它们的成本与L2系统相近,但功能却明显较少。因此,预计L0的市场份额将随着时间推移直接转向L2系统,基本跳过L1阶段。2023-2035年不同级别个人车辆的普及预期见图1。图1按车辆自动化级别划分的全球新车销量份额占比个人车辆自动化将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速度被采用。预计这一转变将由中国引领,其次是美国,而欧洲和日本在未来十年可能会沿着类似但较慢的轨迹发展。就L2+级别的采用而言,2035年新车销售中这一技术的占比预计在中国将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地区。这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对自动化的接受度较高,以及本土整车厂和供应商在自动化技术上的快速进展。预计到2035年,中国在L3和L4车辆的占比也会略高于其他地区——美国和欧洲是另外两个将在2035年前开始在私人拥有的乘用车中出现这些技术的市场。除这四个关键市场外,全球其他地区呈现出混合发展的趋势,有些地区稳步采用L2和L2+系统,而另一些地区则因经济、技术和监管障碍,导致向更高级ADAS/AD水平的过渡放缓。印度的发展轨迹与其他重点市场有所不同:由于购买力较低和更复杂的道路环境,预计印度到2035年仍以L0系统为主;同时,印度有望跳过L1阶段,随着技术成熟更直接地迈向L2级别。三、无人驾驶出租车与无人驾驶接驳车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s)和无人驾驶接驳车(Roboshuttles)具有彻底变革城市出行方式的潜力。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自动驾驶出租车部署已证明自动驾驶车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美国,无人出租车公司已经完成了数百万次无安全员的付费载客服务;在中国,企业已在武汉等城市部署了数百辆无人出租车。然而,实现这些运营的规模化仍面临重大挑战,包括需取得城市特定的监管批准、驾驶环境的差异以及其他运营上的复杂因素。此外,与个人车辆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或自动驾驶系统(AD)相比,无人驾驶出租车所需的投资和运营模式有根本性的不同,这促使一些领先的整车厂(OEM)退出该领域,并重新将重点放回ADAS/AD技术。尽管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驾驶接驳车在前述诸多方面具有相似的优势与挑战,本报告的预测聚焦于无人驾驶出租车,因为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它们将更广泛地部署。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结果和不同的采用速度,预计到2035年,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将在全球40至80座城市实现大规模运营(见图2)。各地区的扩展速度预计将大不相同。根据当前的发展轨迹,中国和美国将在城市无人驾驶出租车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预计欧洲将成为下一个重要市场,但部署将更侧重于与公共交通网络互补的无人驾驶接驳车。中东地区也正在成为早期采用者之一,但目前适合大规模部署的城市数量仍然有限。图2大规模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城市数量预测四、自动驾驶卡车自动驾驶卡车(Autonomoustrucks)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广泛的测试和早期商业部署。这些车辆有望彻底改变物流行业。其经济效益显著,主要得益于全天候运营带来的效率提升、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以及解决司机短缺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广泛采用之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确保技术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的可靠性、获得扩大运营规模所需的资金、应对复杂的法规环境,以及将卡车整合进现有供应链。公共道路上的自动驾驶卡车部署可分为五种不同的应用场景:长途枢纽到枢纽运输、中程枢纽到枢纽运输、中程点对点运输、城市内部配送和封闭环境操作。每种场景在技术、法规和基础设施的准备程度上各不相同,这些应用场景及其对车辆自动化的适用性详见图3。图3自动驾驶卡车的应用场景在公共道路运营中,枢纽到枢纽的固定路线非常适合自动驾驶卡车的部署。相反,城市内部配送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司机需要处理许多相关任务,如装卸货物,这些任务难以自动化。长途和中程枢纽到枢纽运输的主要区别在于,长途运输更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支持,如充电站。如果自动驾驶卡车继续使用内燃机,预计未来几年长途部署的速度将超过中程。封闭环境操作(如建筑工地、矿区、农场或港口)由于环境受控且任务重复,非常适合自动驾驶卡车部署,并且不易受法规和生态系统限制的影响。美国预计将在公共道路自动驾驶卡车的部署中领先,特别是在长途和中程枢纽到枢纽路线方面。这一领先地位源自强劲的总体拥有成本优势和迫切的司机短缺问题。预计这些固定高速公路路线将带来最高增长,到2035年,中程枢纽到枢纽路线的新卡车销售中,自动驾驶卡车的比例将接近30%。欧洲将在长途和中程枢纽到枢纽运输应用场景中同样获得显著的总体拥有成本优势。然而,由于跨境监管障碍和更复杂的运营环境,预计欧洲的采用速度将较慢。如果欧洲大陆希望快速扩大这些长途运输业务,采取泛欧洲的协调策略至关重要。不过,到2035年,中程枢纽到枢纽的自动驾驶卡车有望占新卡车销售的约26%。中国预计将走一条较慢的采用路径,主要原因是相比传统方案总体拥有成本优势较低且前期投资较高。政府支持有望加快中国的发展轨迹,使其部署速度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国家的增长水平(图4)。图4美国、欧洲和中国公共道路上四种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部署预测五、小结自动驾驶技术已上路,但其全面普及仍需较长时间。要克服主要障碍并扩大自动驾驶部署,行业应从五个方面发力:(1)统一传播与建立公众信任:确保消费者了解系统能力与自身职责;(2)利用技术提升安全性与可扩展性:包括人机交互(HMI)、驾驶员监控(DMS)、AI推进与网络安全;(3)优化商业模式:L2+提供差异化空间,L4仍主要面向高端或商用市场;(4)联合制定监管:推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与责任界定;(5)生态协作与跨界融合:包括保险、城市规划、平台集成等行业的协同发展。未来十年,L2/L2+仍将主导个人车辆市场。在公共道路上运行的L4级车辆方面,无人驾驶出租车和自动驾驶卡车将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主要参考资料:1、WorldEconomicForum(WEF).AutonomousVehicles:TimelineandRoadmapAhead[EB/OL].2025-04-24.https://cn.weforum.org/publications/autonomous-vehicles-timeline-and-roadmap-ahead/2、WorldEconomicForum(WEF),BostonConsultingGroup(BCG).AutonomousVehicles:TimelineandRoadmapAhead[R].2025-04.https://reports.weforum.org/docs/WEF_Autonomous_Vehicles_2025.pdf

脑解码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下一代脑机接口趋势2025-7-31

2025年7月,日本调查公司Astamuse发布了一份题为《脑解码:下一代脑接口技术趋势分析》的报告,系统分析了脑解码(BrainDecoding)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未来潜力。脑解码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和解析脑电信号、血流变化等生物信号,来推测人的思维、意图和情感的新兴技术。它涵盖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以下简称BCI)研究起步以来,深度学习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解码复杂脑活动的能力,使其应用从医疗康复扩展到消费者领域。报告利用Astamuse公司独有数据库,分析了专利、论文和研究资助数据,揭示了脑解码技术的技术演进、市场趋势和全球竞争格局,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脑解码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且深远。在医疗和康复领域,该技术支持中风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预测癫痫发作、辅助抑郁症诊断和早期发现认知症;在福祉领域,为ALS患者提供沟通支持、为四肢瘫痪者实现义肢控制;在人机交互领域,通过思维控制设备、脑电波游戏或情感识别系统,革新了用户体验;在研究领域,用于认知功能评估和市场营销研究。报告从8598件专利中提取关键词,识别出“多脑”(multi-brain)和“跨被试”(cross-subject)等高增长关键词,表明技术正从个体定制向通用性、扩展性系统演进。图1.与脑解码技术相关的专利摘要关键词趋势专利分析显示,中国自2019年以来专利申请量激增,美国、韩国、欧盟和日本紧随其后,反映了全球在脑解码领域的激烈竞争。美国和中国在论文发表上领先,前者通过产学研合作覆盖基础到应用研究,后者依托政府项目加速成果产出。资助分析显示,美国通过NIH的BRAIN计划和欧盟的Horizon计划主导投资,日本通过SIP和JST计划稳步增加支持,聚焦“脑解码器”和侵入式BCI的实用化研究。图2.与脑解码技术相关的专利趋势图3.与脑解码技术相关的专利趋势因此,脑解码技术正处于从基础研究向实用化的关键转型期,预计2030年,将在医疗、教育和娱乐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报告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为企业制定研发、并购和业务战略提供了精准指引,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支持创新的参考,预示着脑解码技术作为变革人机交互的基础技术,其未来发展将深刻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参考文献:[1]BrainDecodingTechnologyReport[EB/OL].(2025-07-10)[2025-07-31].https://www.astamuse.co.jp/report/2025/250710-braindecoding/#i

国际能源署发布《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5》2025-6-29

2025年6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5》,这是该期间报告的第十版,提供了2024年投资情况的全面更新,以及2025年新兴形势的初步解读。该报告为跟踪能源行业的资本流动提供了一个全球基准,并研究了投资者如何评估燃料和电力供应、关键矿产、效率、研发和能源融资等所有领域的风险和机会。报告强调了在近期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当前投资形势的几个关键方面,探讨了能源投资的不同驱动因素,并确定了新兴趋势和优先事项。报告还回顾了过去十年的能源投资趋势,突出了不同能源部门和地区的重大里程碑和经验教训。报告还扩大了区域分析以及对能源部门投资来源和融资来源的广泛分析,包括对发展金融机构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能源投资中的作用的见解,同时还将研究清洁能源的投资趋势与化石燃料的投资趋势进行比较,分析能源投资的地理分布。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但能源投资再创新高尽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但国际能源署第十版《世界能源投资》显示,到2025年,流入能源部门的资本将增加到3.3万亿美元,比2024年实际增长2%。可再生能源、核能、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能效和电气化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2.2万亿美元,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投资1.1万亿美元的两倍。关于经济和贸易前景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意味着,一些投资者对新项目的批准采取观望态度,但尚未看到对现有项目支出的重大影响。过去五年中,能源转型支出的快速增长是由新冠疫情后的复苏计划启动的,然后由各种经济、技术、工业和能源安全考虑因素维持,而不仅仅是气候政策。增加的支出中,约70%来自化石燃料净进口国。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努力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并在新技术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在俄乌冲突以后并因此切断管道天然气输送后,欧洲加快可再生能源支出和提高能效的努力;以及印度太阳能支出的回升。另外20%的增长来自美国,其支持政策的部分动机是希望挑战中国在新兴清洁技术供应链中的地位。减排为投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但往往不是投资于日益成熟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技术的主要动力。二、“电力新时代”催生新投资“电力时代”的到来,以及工业、制冷、电动交通、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AI)等领域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正在塑造投资趋势。十年前,对化石燃料供应的投资比发电、电网和储能的投资高出30%。今天,这些地位被颠倒了。到2025年,电力行业的投资将达到1.5万亿美元,比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推向市场的总投资高出约50%。最终用途电气化的支出也在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购买电动汽车(EV)与内燃机车型的额外成本,尽管许多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车型现在与传统车型相比具有先期竞争力。中国是汽车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太阳能光伏的带动下,低排放发电的支出在过去五年中几乎翻了一番。预计到2025年,对太阳能的投资(包括公用事业规模和屋顶)将达到4500亿美元,使其成为全球投资支出清单中最大的单项。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和超低成本使得进口太阳能电池板(通常与电池配套)成为许多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能源投资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初,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太阳能出口超过了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据报道,仅在2024年,巴基斯坦等国家就进口了19吉瓦的太阳能(相当于该国并网电力容量的一半左右)。今年,全球用于电力行业储能的电池支出将达到660亿美元。核能投资正在卷土重来,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50%,新的燃气发电项目的批准也在增加。新建和翻新核电站的支出将超过700亿美元,鉴于对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新技术的兴趣日益浓厚,预计还将进一步增长。美国和中东占天然气发电最终投资决策(FID)复苏水平的近一半。快速增长的用电量和对电力安全的担忧,支撑了中国批准兴建燃煤电厂的浪潮。中国在2024年批准了近1亿千瓦的新燃煤电厂,印度又批准了15亿千瓦的新燃煤电厂,使全球批准的燃煤电厂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在2024年首次没有新的燃煤电厂汽轮机订单。电网投资正在努力跟上电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增长。目前,全球每年在电网上的投资约为4000亿美元,而发电资产的投资约为1万亿美元。在用电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电力安全需要迅速增加电网支出,使其与发电支出持平。然而,审批程序冗长、变压器和电缆供应链紧张,以及许多公用事业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尤其是在发展中经济体),阻碍了这一进程。在过去十年中,在电气化和其他效率改进方面的最终用途投资几乎翻了一番。在强劲的电动汽车销售、建筑改造和工业过程电气化进展的推动下,2025年需求侧投资将达到约8000亿美元。建筑开工放缓(尤其是在中国)拉低了建筑行业的投资,但这被高效电器和冷却系统预期销量上升所抵消。一些关键清洁技术的成本已经恢复了强劲的下降趋势,而电网材料和油气行业的供应链压力仍然明显。国际能源署的清洁能源设备价格指数在2024年初创下历史新低,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60%,自2022年以来,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价格分别下降了60%和50%(相比之下,欧洲的风力涡轮机价格上涨)。但其他领域的通胀压力更大,尤其是电网材料,由于对电缆和变压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过去五年中,电网材料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到2025年,上游油气成本将上升约3%。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及所有大型工程项目的成本压力,包括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更高关税的影响。能源投资的地理位置正在发生变化,这将产生长期影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国,其在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中的份额已从十年前的四分之一上升到今天的近三分之一。在过去10年里,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燃料上的支出几乎翻了一番,但随着支持政策的缩减,现在的支出将趋于平稳。与此同时,上游石油和天然气的支出正被中东的大型资源持有者所吸引。由于成本非常低,该地区在全球上游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受到控制,但到2025年,该地区的投资份额将达到20%,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俄罗斯的限制支出使该地区的投资份额降至6%左右。三、发展中国家能源支出模式仍然不平衡支出模式仍然非常不平衡——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非洲的发展中经济体,正在努力为能源基础设施筹集资金。货币贬值和更高的利率使得获得和偿还债务变得更加困难:在非洲,到2025年,总债务偿还成本相当于总能源投资的85%以上。2025年非洲的能源投资将比2015年减少三分之一,因为石油和天然气支出的下降仅部分被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加所抵消。非洲拥有世界20%的人口,却只占清洁能源投资的2%。尽管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印度和巴西的能源投资趋势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表现突出。强有力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使这些国家能够利用低成本的太阳能,伴随着大量的风能和生物能源投资,以及巴西大型海上石油资源的开发。印度似乎将提前实现其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能力达到50%的目标。东南亚对新兴技术的部署落后于其他地区,但该地区正在清洁能源供应链中找到一席之地,在太阳能制造方面仅次于中国,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镍生产国。发展中经济体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表明,国际资金来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投资动员国际资金,需要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国际公共资金可以成为私人资金的催化剂,占EMDE(不包括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每年约320亿美元)的7%左右,但这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预期。中国越来越多的对外能源投资和官方融资支持将流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制造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能源相关行业的主要海外投资者,涉及各种燃料和技术(2021年以来新建燃煤电厂除外),以及关键矿产。近年来,有迹象表明这一重点发生了转变。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已宣布投资约800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巴西、墨西哥和泰国等主要市场建立和扩大生产设施。长期扎根于东南亚的太阳能制造商也在重新评估其海外战略,并密切关注中东的机会。四、十年间能源研发投入TOP20企业发生巨大变化自2015年以来,按能源研发预算排名的前20家公司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10年前,该榜单主要由欧美汽车企业和油气企业占据,中国公司只有中国国家电网公司(ChinaStateGridCompany)和中石油(Petrochina)上榜。此外,公司的业务类型也发生了变化。2024年,前20名首次包括了一家纯电池制造商(中国公司宁德时代),以及两家专注于电动汽车的汽车制造商(中国比亚迪和美国特斯拉)。另外三家寻求将自己定位为电气化设备供应商的公司也在名单上(电装,施耐德电气和罗伯特博世),而仅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是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沙特阿美公司。投资流动尚未步入正轨,无法实现COP28商定的可再生能源和效率目标。可再生能源所需的年度投资仍需翻一番,以实现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的目标,同时增加对电网、储能和其他形式的灵活性的支出,以确保安全、经济地利用这些容量。在未来五年内,能效和电气化方面的支出需要增加近三倍,才能在本十年末实现每年4%的能源强度改善。降低资本成本的努力需要成为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启动的“巴库到贝伦路线图”的基石,该路线图旨在到2035年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低排放项目筹集至少1.3万亿美元的资金。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行动,以解决阻碍清洁能源投资的各种实际和感知风险,这些风险正在推高这些国家的融资成本。调动私人资本取决于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政策改革和建立可预测监管环境的能力。国际公共财政需要更有针对性地通过担保和其他增信工具来管理项目风险。自10年前首份《世界能源投资报告》发布以来,能源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如此,在第一份报告中讨论的一些趋势在2025年版中得到了呼应。然后,和现在一样,报告分析了价格压力对石油行业的影响,页岩油首当其冲。报告曾指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国。报告还发现,“向低碳发电的投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于能源安全、可持续性和可负担性而言,充足、及时的投资需求与以往一样重要。当今的能源决策者正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能源冲击的风险仍然很高。然而,与2015年相比,他们拥有更广泛的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新技术,并在如何加速这些技术的部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参考文献:[1]IEA(2025),WorldEnergyInvestment2025.[EB/OL].(2025-6-29).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1c136349-1c31-4201-9ed7-1a7d532e4306/WorldEnergyInvestment2025.pdf.

特朗普政府《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战略意图与影响研判​2025-7-24

一、引言​​人工智能(AI)作为驱动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与安全态势的关键变量。值此关键时期,新一届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7月高调推出其《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America'sAIActionPlan)。该计划整合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与行政命令,旗帜鲜明地以“赢得AI竞赛”为终极目标,意图通过放松产业管制、鼓励技术输出、加速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系统性手段,巩固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本文旨在基于白宫官方文件、权威新闻报道及业内深度分析,对该计划的核心背景、战略内容、实施路径及其对美国乃至全球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二、发布背景与战略动因​​当下,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地与长期引领者,美国当前面临着来自中国及欧盟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特朗普政府认为,其前任拜登时期的政策取向,过度强调风险防范与监管约束,实质性地抑制了美国AI产业内在的创新活力及其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亟需推出一套新的国家战略,以重新夺回并确保美国在全球AI领域的掌控权与话语权。特朗普政府认为,拜登时期的监管框架延缓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进程。与此同时,进一步强调人工智能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直接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应时而生。其根本战略意涵在于通过一系列松绑、扶持与拓展性的政策杠杆,全面激活美国本土AI产业的生态活力,强力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并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更为主动地参与并塑造国际竞争规则。三、核心内容框架​​《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意图通过三大相互关联的战略支柱,即激发创新活力、夯实基础设施和拓展国际主导地位,系统性重塑美国的全球AI竞争力,其核心举措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该计划的核心是释放市场动能与技术潜能。为此,美国政府大幅简化监管环境,全面梳理并撤销被认定为阻碍AI技术研发与大规模应用的、过时或不必要的联邦法规体系,力求为企业松绑,破除创新的制度性壁垒,目的是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泛产业领域的渗透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从而加速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形成创新与应用的良性循环。在夯实基础设施这一基础性支柱方面,该计划致力于满足AI技术发展对算力与存储资源的爆炸式需求。首要任务是破除关键设施建设的瓶颈,政府承诺通过精简规划许可与行政审批流程,显著提升数据中心和芯片制造厂(晶圆厂)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确保硬件支撑能够及时跟上AI发展的步伐。同时,为了支撑尖端研究并保持算力优势,政府计划持续投入、增建和升级高性能计算中心网络,为处理海量数据、训练复杂模型提供强大的国家算力底座。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该计划还强调必须同步强化对关键数字基础设施的保护,包括部署更先进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以确保核心AI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整个AI生态奠定可信赖的基础。在拓展国际主导地位的维度上,该计划展现出雄心勃勃的全球视野。其核心策略是积极利用技术外交塑造全球AI格局。政府将大力鼓励并扶持美国科技企业向全球市场,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盟友国家,出口先进的AI技术和相关产品,此举不仅旨在为美国企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提升其全球影响力,更深层的意图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巩固同盟体系,在增强盟友能力的同时,将美国的技术标准与价值观更深地嵌入其发展路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将深度介入国际AI治理规则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目标是主导相关规则的制定权,确保未来的全球AI治理框架与美国的技术体系、商业利益及安全关切高度兼容,使其标准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应用。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为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持关键技术优势,美国政府也将实施更为严格和精准的AI技术出口管制政策,针对特定的前沿AI技术和敏感应用领域,设置严格的出口门槛和审查程序,防止关键技术流失或被应用于威胁国家安全的领域。四、潜在影响研判​​《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一旦全面付诸实践,其战略效应预计将不仅重塑美国国内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更将深刻影响全球科技竞争与治理格局,值得密切追踪与研判。在美国创新政策层面,计划所倡导的监管松绑,核心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释放私营部门的研发活力和商业化动力,短期内无疑有望刺激技术开发与应用场景的快速涌现。然而,围绕监管尺度的争论亦将伴随始终。行业内外普遍存在担忧,认为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自动化武器等敏感领域过度削减监管要求,可能放大技术滥用风险,引发严峻的社会伦理问题与公共安全危机。如何在促进创新与保障公共利益之间寻求精准平衡,将是该计划实施面临的首要考验。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规模加速数据中心、晶圆厂与高性能计算设施的投入与建设,直接回应了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与存储资源的饥渴需求。此举不仅将显著提升美国AI基础研发的极限能力和产业部署的效率,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其庞大的工程投资本身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新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将创造大量高技能工作岗位,带动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升级,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但巨额投入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能否带来预期的技术引领回报,仍有待观察。在国际战略视角下,该计划的技术外交举措具有明显的双刃剑效应。积极推动向盟友国家的技术输出与能力建设,旨在编织一个技术共享的地缘政治联盟网络,深度绑定美国与盟友的战略关系,同时迅速拓展美国AI技术与标准的全球版图,强化其技术霸权。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战略意图,则是在全球AI治理秩序的塑造阶段抢占先机,确保未来的国际规则最大限度地体现美国意志,维护其长期战略利益。与之并行的选择性出口管制措施,则是防御性的一手,目的在于精准限制尖端技术流向特定竞争对手,延缓他国AI能力发展,为美国维持技术代差提供政策保障。这种“拉盟国、立规则、卡对手”的组合策略,极有可能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阵营化态势,激化大国间的算力军备竞赛和数字主权竞争,使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深度融入更广阔的地缘政治博弈之中,对国际科技合作氛围将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五、结论​​《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清晰展现了特朗普政府重塑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主导权、赢得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雄心。其核心逻辑在于:对内通过大幅放松规制约束和驱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求释放企业创新动能、奠定技术领先的物理基石并刺激经济增长;对外则多维度扩张美国的技术影响力、标准控制力。未来,随着各项具体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其实际效果、潜在风险及其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格局的复杂塑造力,将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制定本国AI发展战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维护国家技术主权与发展利益时提供至关重要的实践经验与参考价值。对此持续观察、精准研判、动态应对,将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Trump’sAIactionplayfocusesonenergy,datacenters,andthegrid[EB/OL].(2025-07-25)[2025-07-29].https://fedscoop.com/trump-ai-action-play-energy-data-centers-grid/[2]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preventswokeAIinthefederalgovernment[EB/OL].(2025-07-25)[2025-07-29].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7/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prevents-woke-ai-in-the-federal-government/[3]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acceleratesfederalpermittingofdatacenterinfrastructure[EB/OL].(2025-07-25)[2025-07-29].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7/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accelerates-federal-permitting-of-data-center-infrastructure/[4]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promotestheexportofAmericanAItechnologies[EB/OL].(2025-07-25)[2025-07-29].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7/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promotes-the-export-of-american-ai-technologies/

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研究2025-8-11

旅游业在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国际地位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9年,意大利旅游业直接贡献了全国6.2%的增加值,吸纳了210万从业人员,占总就业的8.9%。疫情冲击曾使该行业大幅下滑,但在2022—2023年迅速反弹,2023年接待国际过夜游客668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4.4%,国内旅游也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近期,OECD发布两份意大利旅游业的相关报告。《推动意大利旅游生态系统数字化》详细探讨了数字化如何重塑意大利的旅游业,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SMEs)的数字化升级对于该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该报告提供了关键政策行动的指导,旨在为促进旅游商业模式和整个旅游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创造必要的框架条件,并特别关注旅游中小型企业对数字技术的采用和使用。《意大利旅游业强化治理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指南》则致力于提供设计和实施强化治理模式的指导,以期在健全的制度和运作框架基础上,促进意大利旅游业采取参与式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该报告分析了当前意大利旅游业的制度和治理框架,并提出了六项指导原则来指导增强治理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本文将依据这两份报告的内容,深入探讨意大利旅游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一、意大利旅游业治理框架分析意大利旅游业的治理结构因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权限划分而具有内在的复杂性。旅游治理涉及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包括政府机构、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意大利旅游业的组织涉及多层政府,包括地方、区域、国家和超国家层面。意大利《宪法》没有直接提及旅游业,旅游业也不被视为意大利国家的核心活动之一。然而,旅游业会影响到国家在《宪法》中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因此意大利国家政府在旅游领域也承担着隐含的责任。意大利旅游部在整个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职能包括协调、推广和创新。旅游部负责监督旅游业的协调、推广和创新工作,而区域当局则根据《宪法》规定的权力划分,主要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旅游业发展。旅游部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和协作。旅游部还负责制定《国家旅游战略计划》,管理创新和发展项目(包括欧盟共同资助的项目),并监督根据《国家复苏与弹性计划》(NRRP)进行的投资。除了旅游部,意大利还有其他重要的国家机构在旅游治理中发挥作用。意大利国家旅游局(ENIT)是负责在国际上推广意大利旅游业的官方机构。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负责提供了解和管理旅游业所需的信息。意大利银行(Bancad’Italia)也通过提供与该行业对意大利经济影响相关的关键数据和统计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存在这些制度安排,意大利的旅游治理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一个主要问题是权限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之间的划分。虽然存在各种合作机制,但一个重要挑战是旅游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充分参与这些机会的能力有限。此外,有效的旅游治理还需要充足且得到有效管理的财政资源。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一些地区获得支持旅游发展的财政资源有限、资金机会透明度不足、优先事项不明确,以及资金未能有效下达到地方,从而削弱了国家和地区战略的影响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意大利迫切需要一个强化的、包容性和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二、意大利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与挑战新技术在不同国家、行业和企业中的采用和使用情况各不相同。尽管数字化具有改变业务运营的潜力,但意大利的旅游业与许多国家一样,主要由微型和小型企业主导,这些企业在数字技能、先进技术采用以及获取支持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必要资金方面面临挑战。具体而言,大型技术驱动型企业与小型传统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例如,虽然数字工具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简化运营并改善客户互动和体验,但它们也需要新技能来承担新任务,包括数据管理和有效的数字通信,而这些通常是中小型企业难以企及的。意大利的《2023—2027年战略旅游计划》强调了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趋势,并力求缩小数字鸿沟,以提升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和韧性。该计划强调了数字化在提升中小型企业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方面的潜在作用,并应对了商业模式调整和技能发展等挑战,以及利用数据进行创新。从数据来看,意大利旅游业的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欧盟数字十年政策计划,到2030年,至少90%的欧盟中小型企业应达到基本的数字强度水平。2023年,欧盟27国中58.7%的企业达到了基本数字强度水平,而意大利略高于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61.3%)。在住宿行业,83.2%的意大利企业达到了基本水平,但仍落后于芬兰等领先国家。调查显示,虽然许多意大利旅游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工具使用、电子商务增长和基本信息通信技术(ICT)实践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参与度,但存在显著的地区和企业类型差异。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数字文化和培训资源,无法有效地适应和使用数字工具。在具体技术采用方面,意大利旅游企业在管理ICT职能方面更多地依赖外部供应商,而内部员工执行ICT职能的比例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这表明意大利中小型企业在ICT专业技能和内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数字技能是促进双重(绿色和数字)转型的一把关键钥匙。然而,意大利旅游业的ICT使用和管理水平低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例如,意大利“住宿和餐饮服务活动”部门(3.2%)和更具体的“住宿”部门(5.2%)雇用ICT专家的可能性低于其他欧盟国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意大利已经制定了战略计划来促进旅游业的数字化,并建立了旅游数字中心(TDH)等平台。TDH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数字生态系统,整合和处理来自私营和公共来源的数据,以支持旅游业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决策。然而,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干预和投资。三、强化治理模式与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了促进意大利旅游业的数字化,并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和韧性的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的强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策略必须相互结合。本研究将从强化治理的六大指导原则出发,阐述如何将其与数字化转型策略相结合,共同推动行业发展。1.采取“全政府”方针以加强跨政府协调“全政府”方针可以促进不同政府层面和政策领域之间的协作。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机构网络,将相关部委聚集在一起,可以确保旅游业被纳入更广泛的国家经济计划和战略,并突出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作用。为了支持数字化,这种方针意味着需要确保旅游部的政策与负责基础设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其他部委的战略保持一致。例如,需要协调各部委的努力,以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覆盖到所有旅游目的地,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小型企业采用新技术。2.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参与式政策制定意大利旅游业的复杂性要求包容性和参与式治理,以确保可持续和公平地发展。通过让包括当地社区、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可以培养所有权、问责制和创新解决方案。在数字化方面,这意味着需要创建一个平台,让中小型企业、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协会能够就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交流,共同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3.在相关领域协调和统一旅游战略与计划协调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旅游战略和政策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统一共同目标,可以确保更好的资源分配,更有效地海外旅游推广,以及实现一个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行业。在数字化方面,这意味着要统一各地区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标准,以确保各级政府可以共享信息,并基于相同的数据集做出决策。同时,要探索创新的方法,以追求更统一的意大利及其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海外推广,同时仍允许区域多样性来迎合国内外市场。4.刺激数据共享以改善基于证据的旅游决策数据和知识共享,以及智能数据和数字平台/中心的使用,对于增强决策过程和促进旅游业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创建和维护定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机制,并将其整合到如旅游数字中心(TDH)等现有平台中,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支持。这有助于评估和监控旅游业内的数字技能和技术采用情况,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5.投资能力建设,为行业提供培训支持数字技能是推动数字转型成功的关键。意大利需要制定并实施一项针对微型和小型旅游企业的综合数字能力建设计划,以弥合该行业的数字技能差距。这包括通过数字中心和加速器计划,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促进将数字化整合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以改善客户体验。一些国家已经启动了旨在发展旅游业劳动力数字技能的计划,意大利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为旅游业员工提供信息处理、社会情感和元认知技能等广泛的技能培训。6.以长远眼光管理财政资源长期发展金融资源并有效管理它们对于维持一个有竞争力和韧性的旅游业至关重要。有效的资金分配机制需要更公平和透明,并建立明确的标准来优先处理项目,以确保财政资源被导向能够实现最大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项目。在数字化背景下,这意味着需要确保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以应对在实施数字解决方案(如在线预订系统、数字营销平台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财务障碍。四、结论目前,意大利在旅游治理上存在多层级、权限划分复杂的挑战,而旅游业的数字化进程则面临着中小型企业数字技能不足、技术采用水平不均等问题。这两份报告为意大利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实施强化的治理模式,采用“全政府”方针,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并协调国家和地方战略,可以为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投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以及确保公平透明的资金分配,可以直接解决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资料来源:1、OECD.GuidancetodesignandimplementanenhancedgovernancemodelfortourisminItaly.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publications/reports/2025/07/guidance-to-design-and-implement-an-enhanced-governance-model-for-tourism-in-italy_55f67163/9510a3f9-en.pdf.2、OECD.PromotingthedigitalisationofthetourismecosysteminItaly.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publications/reports/2025/07/promoting-the-digitalisation-of-the-tourism-ecosystem-in-italy_33726375/63616a85-en.pdf.

“大博弈”与信息较量:情报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2024-11-8

情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情报收集、情报分析、情报传递和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情报工作需要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作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将复杂、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判断和建议。无论是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行监测,还是在国家竞争中对潜在威胁的预判,情报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地缘政治问题日益凸显,情报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中的合法、合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情报的核心任务在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确保对潜在风险和威胁做出预判和防范。合规和透明的信息收集为国家的防御策略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因此,情报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也是影响国家外交、军事部署和经济策略的重要因素。一、情报:“大博弈”中的核心力量开启国家之间以情报手段为主进行博弈的新模式,肇始于19世纪英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竞争。当时,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竞争,尽管涉及外交和情报活动,但其目标主要是增强区域稳定的掌控力,并确保国家利益。通过合法的情报收集和对区域文化、经济情况的深入了解,双方致力于掌握关键信息,以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1839年,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最先创造性地使用了“大博弈(TheGreatGame)”这个词来描述英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亚的统治权与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这个词随后借鲁德亚德•吉卜林1901年出版的小说《基姆》(Kim)而流传下来。图1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在“大博弈”期间,情报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和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收集对方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信息,并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当地的局势。例如,英国派遣了大量年轻的探险家、地理学家进入中亚收集情报。俄国则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如向中亚派遣特工和使节,以建立地方情报网络。情报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工具,更成为支撑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柱。例如,英国情报部门多次通过收集和分析情报来预测俄国的行动意图,从而调整对阿富汗和波斯的政策。俄国则通过情报网,逐步掌握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确定向南推进的步伐。二、情报搜集中的“硬实力”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不仅是“大博弈”一词的提出者,还是作为士兵、冒险家或者官员走遍中亚收集信息并提供情报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员。“康诺利们”的情报“硬实力”包括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对经济情报进行分析,以及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1.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大博弈”中的情报收集人员常常通过做笔记、画地图等方式来记录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在旅途中绘制地图,记录地形、道路和战略要地的位置。这些地图对于本国政府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状况至关重要。他们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包括军事部署、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动态,并定期向上级汇报。这些报告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图219世纪手绘地图2.经济情报的分析在“大博弈”时期,经济资源的分布和贸易路线的信息同样是重要的情报内容。例如,哪些地区产出丰富的矿产、粮食和畜牧产品,哪些贸易路线更为活跃,这些信息对了解中亚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对方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及其对外贸易依赖度,从而为本国的经济封锁策略或贸易谈判提供依据。情报人员通过观察、记录市场物资流通情况、贸易往来和关税制度,不仅帮助本国了解当地的商业活动,也为潜在的贸易路线或禁运区域提供了参考,直接影响了对中亚经济政策的制定。3.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情报人员通过绘制地图和记录区域内不同部族或政权的分布,帮助本国了解区域政治格局的动态。这种信息的收集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判断依据,使其能够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措施,并在合法的前提下预防可能的冲突,以保障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通过这些步骤,“康诺利们”得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情报,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关键依据。三、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从相关传记资料来看,康诺利的动机不仅仅是为国家服务,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这种探索欲的驱使之下,康诺利在艰辛的环境中发展出重要的应变能力。除了专业的情报“硬实力”值得今天的情报从业人员借鉴,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能力、语言技巧等“软实力”也同样值得关注。•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康诺利及其同事必须熟练掌握波斯语、阿拉伯语或土耳其语,并迅速适应当地文化,才能融入当地环境。•适应严峻的自然环境:从沙漠到高原,中亚的环境极为恶劣,不仅气候多变,还经常缺乏水源和补给,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和适应能力。•建立坚实的人际网络:通过与当地领导人、商人和其他关键人物建立关系,探险者们建立了坚实的人际网络,能够获取有效信息,并获得在该地区行动的支持。图3“康诺利们”的情报软实力除此以外,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还非常考验情报人员对当地环境的理解。情报搜集不仅仅依赖硬性的军事或政治数据,还涉及对文化、社会心理、历史背景等因素的敏锐洞察。具体来说,情报人员需要通过细致的文化理解和社会观察来捕捉到隐性的、潜在的,甚至是无法直接量化的信息,这对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康诺利在“大博弈”期间,除了关注俄国军事行动外,还非常注重中亚各国和各部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深刻的文化理解让他能够更精准地分析不同族群的态度和行为,如通过研究中亚的部族和社会网络,理解了不同民族的政治需求与社会心理,从而能够通过文化纽带和历史背景去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四、现代情报工作:“硬科技”与“软实力”相结合与康诺利的时代相比,现代情报工作在方法和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博弈”时期,情报人员必须亲自深入一线,与当地民众接触,凭借观察、文化理解和人际网络搜集情报;而现代情报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支持,如卫星监控、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情报部门提供合法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成为开放的舆情观察来源。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信息收集上具有优势,为识别潜在的风险和趋势提供了合规支持。现代情报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情报分析的客观性和效率,进而加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与合作能力。在这方面,现代情报人员不必再亲身前往某地即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情报收集的速度和广度。然而,现代情报工作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今的情报人员每天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远远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分析工具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报人员可以自动过滤、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不过,现代情报工作在信息甄别上也尤为依赖有如“康诺利们”所具有的“软实力”。尽管科技手段强大,但理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信息含义依旧需要“软实力”支持。许多情报机构会配备语言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专家,以便在大数据和自动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解读。现代情报工作应当始终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将“硬科技”与“软实力”结合,在合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框架内。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信息,并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全面的预判与决策,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参考文献:[1]大博弈[EB/OL].[2024-11-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8D%9A%E5%BC%88/5899626.[2]努尔米宁.18-19世纪地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探索[EB/OL].[2024-1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61417.[3]ArthurConolly[EB/OL].[2024-11-08].https://britishempire-me-uk.translate.goog/conolly.html?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4]YAPPM.ThelegendoftheGreatGame[EB/OL].[2024-11-08].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documents/2491/111p17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