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历史内容世博情报

往届奥运会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供稿人:林欧文供稿时间:2009-11-20 08:10:52关键词:奥运会,突发事件,安全
安全问题是大型活动举办国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奥运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安全的突发事件,为举办国蒙上了巨大的阴影。透过这样一些事例,可以看出:应对突发事件,既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又需要有高超的处理技巧,其中,对突然事件动机的判别,巧妙运用媒体、互联网及相关措施做到信息透明、疏导民怨,无疑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历届奥运突发事件:和当时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
回顾历届奥运会,几乎每一届都出现或大或小的突发性事件,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莫过于慕尼黑奥运会上的流血惨案。如果这些突发事件没有及时应对,不但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还对一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表1  最近十届奥运会的突发事件及结果

年份
举办地
突发事件
结果
1972
慕尼黑奥运会
恐怖分子劫持、枪杀人质
9名人质全部丧生、8名恐怖分子被消灭。1名警察和1名飞行员牺牲
1976
蒙特利尔奥运会
非洲集体抵制事件
坦桑尼亚等国拒绝派队出席奥运会;阿尔及利亚等体育代表团虽去了蒙特利尔,但在开幕后不久即退出了比赛
1980
莫斯科奥运会
美国、西德和日本等体育强国和30多个国家抵制奥运会
莫斯科奥运会的收入大大减少;莫斯科奥运会的奖牌大多为体育强国苏联和东欧国家获得
1984
洛杉矶奥运会
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复性抵制奥运会。
奥运会的经济收益大大受损
1988
汉城奥运会
奥运前一年大韩航空航班爆炸;奥运举办时期无大规模抵制
——
1992
巴塞罗那奥运会
运动员下榻的索非亚公主饭店发生大火
不详
1996
亚特兰大奥运会
奥林匹克公园内舞台发生爆炸
2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2000
悉尼奥运会
无重大事件
——
2004
雅典奥运会
无重大事件;安保耗资巨大
——
2008
北京奥运会
遭部分西方国家的抵制
及时取缔发动抵制行为的“藏独”、“法轮功”等组织,协调大国领导和媒体支持奥运,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数据来源:部分摘自《历届奥运会安全事件回顾》
 
从这些突发事件的性质来看,它们往往与奥运会举办国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紧密相关。例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人质劫持事件,源自巴以冲突的升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出现的抵制事件就是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发生的。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现的西方国家的抵制事件,则和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和中国人权问题引发的争论有关。
 
二、处理突发事件的几大要点
 
(一)动机判别——避免外媒歪曲事实
面对国内大型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外媒夸大和扭曲事实真相的情况时有发生。要避免国外媒体的挑拨行为,就要善于辨别发动者的动机,对症下药,才能防止事件被人为扩大。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民革中央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法学博士高志凯先生在给北京奥运递送的安保建议《鱼钩与长矛》一文中就指出,对于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能发生的种种闹事行为,应该区别对待,有些闹事是“鱼钩”,有些闹事是“长矛”。鱼钩是指“言论型”的言论或行为,如上街集会游行等,目的是首先发难,故意挑起中方的过激反应,引诱中方上钩;而长矛是指爆炸、劫持人质等破坏活动,对中方的过激反应进行发难,使事件不断恶化升级,而西方媒体很有可能早有部署,发难时会予以全力配合。
 
至2008年8月底,北京奥运期间共发生13起“鱼钩类的外国人闹事事件”。最具代表性的一起发生在2008年8月6日,一名英国人攀爬到鸟巢附近的电线杆上悬挂标语。公安干警一旦识别了这个鱼钩之后,就把电线杆围成一圈,把手背在身后,等着英国人自己下来,然后迅速将其遣送出境。不到48小时,CNN就在伦敦采访到这名支持 “藏独”的英国人。从报道来看,这名英国人策划了半年时间并作好了坐牢准备,但中方并没有如愿上钩的结果却令他意外和沮丧。
 
(二)信息透明——尊重大众知情权
 
在处理大型活动突发事件时,如果试图阻断信息的传播渠道,不让民众了解事实的真相,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西方各国的预警系统一般比较重视信息的传播,尊重民众的知情权。美国在这方面尤其具备经验。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尽管美国采取了多方面的安全防范措施,却仍然免不了百密一疏。在奥运会的第8天凌晨,奥林匹克公园正在举行通宵达旦的露天音乐会,公园中一个垃圾桶突然爆炸,造成一人死亡,110多名民众受伤。令人庆幸的是,亚特兰大奥运会虽然发生了奥林匹克公园爆炸案,却并未形成更大的危机事件,关键就在于组委会把握了透明原则。在“事已至此”的情况下,美国方面没有过多地限制媒体采访报道,而是把调查真相及时告诉民众,避免不实信息和猜测谣言四处传播。
 
(三)疏导民怨——化危机于无形
大部分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和民众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宣泄有关。适时疏导民怨,就能以最小的成本防止危机的发生。北京奥运会前夕开辟的“游行示威区”就是一例。
 
2008年7月,北京奥组委安保部宣布,北京在奥运期间开辟紫竹院公园、日坛公园和世界公园三个公园作为游行示威区域。《东南商报》的报道《北京三大公园静候奥运示威者》提到,在中国,游行示威向来属于敏感词汇,自上而下均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放眼世界,尤其是回看奥运会历史,游行示威从未少过。设立示威区,明显是一种“疏”的办法。作为一种意见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其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就像大禹治水,大多数情况下是宜疏不宜堵的。这也是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草根记者”——作用也许更大
如果没有媒体对信息的及时传递,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几乎是无法实现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网络、手机等媒介为主体的新媒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普通公民为主体的“草根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比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更大。
 
最早引起轰动效应的例子是,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车爆炸事件,震惊了世界。随即,现场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文字迅速通过几家博客网站和图片共享网站在全球流传开。这张照片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而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市民。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手机网联合主办的 “CCTV奥运手机观察员”活动,温州网和温州手机报发出招募“草根记者”播报北京奥运会。这些活动鼓励市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一个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极大优势:具有现场感、时效性强,且成本低廉。
 
可以想象,在人声鼎沸的世博会现场,还有什么突发事件能逃脱无数“草根记者”们敏锐的目光和无孔不入的网络社区触角?那些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的“草根记者”可能是突发事件的最大“急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