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历史内容世博情报

历届世博会亏多盈少 世博经济更在世博外

供稿人:林欧文供稿时间:2010-05-18 08:48:41关键词:世博,财务,盈亏
历届世博会财务状况:盈少亏多成常态

据不完全统计,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亏多赢少已是常态。经对从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至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123届大大小小的世界博览会盈亏状况进行粗略的统计 ,除去其中35届亏盈情况不明,剩下的88届博览会中,47届亏损,33届盈利,8届拉平,世博会运营的亏损率高达53.4%。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举办世博会的不少国家除了持平外,还能有所盈余。然而进入1980年代以来,举办世博会盈利越来越难。事实上,世博会参观人数在达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6420万人的峰值之后就开始逐年下降。


1、展示大国实力 法国宁赔钱赚吆喝

法国巴黎举办的8次世博会大部分获得了盈利,只有在1855年、1878年和1937年三届世博会最后是亏损的。其中前两届亏损的原因,都是和法国政府为了展示大国形象,不惜花费重金有关。

法国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之前就已经举办过多次国家工业展览会,只不过都只向国内开放。英国举办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抢在法国之前,把博览会办成了世界性博览会。因此,法国政府举办1855年巴黎世博会,私下里是想从英国手里夺回世界博览会的鼻祖形象。而且,1851年12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三世想抓住这一机会,向世界显示法国的实力,显示拥有百万余人口仅次英国伦敦的欧洲第二大城市巴黎的魅力。可能由于政府过分铺张的投入,1855年巴黎世博会虽首次开始收取门票,依然亏损了830万法郎。


1878年巴黎世博会亏损高达2870万法郎(约合557万美元)。1月22日的《新民周刊》评论文章认为,这是因为法国人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复兴和强大。强烈的政治翻身愿望,最终压倒了盈利诉求。在世博会后期,尽管该届世博会的赤字仍不可避免,抨击世博会铺张浪费的反对声音也不小,但大部分法国人和政府官员都认为,为鼓起新共和国的信心,这个代价付得绝不冤枉。该届世博会上,还展出了法国为了示好美国而赠送的、尚未完成的自由女神像。可以说,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是赔本赚吆喝,尽可能挽回法国在普法战争中丢尽的面子。

2、信奉现实原则 美国办博出资谨慎


美国自从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失利之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世博会。2000年美国缺席汉诺威世博会,2001年4月10日美国退出《国际展览会公约》,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美国得到日本方的大力支持并争取到足够赞助之后,美国馆才得以建造。


事实上,在世博会历史上,美国可谓最为热衷办博的国家,总共举办了31次规模不等的世界博览会,其中有11届世博会被列入了国际展览局总栏表。为何美国近年来对世博会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呢?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现实主义和商业利益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认为世博会要花费高昂的资金成本,而盈利机会却很小。另一方面与美国举办展览会的相关制度法规有关。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博客中提到,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政府是不能随意动用公共资金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美国都是以商业集资的形式来举办世博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会的经营状况。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更是体现了美国“法律约束、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1970年5月,美国出台了关于举办BIE(国际展览局)框架下世界博览会的法律Public Law 91-269,明确了总统、国会和商务部在举办世博会上的分工。1972年10月,美国参展斯波坎世博会的法律Public Law 92-598出台,对政府参展资金设定了1150万美元上限。企业领袖投票同意多付税来协助世博会筹集启动资金,联邦和州级资金逐步注入,剩余所需资金则由发放债券解决。最终,斯波坎世博会不但盈利4700万美元,而且后续经济收益近7亿美元。


时过境迁,美国举办世博会的政府有限出资和市场化运作惯例,面临的阻力似乎越来越大。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只得到联邦政府1000万美元的美国馆建设费,其他费用均为私人企业组成的组委会承担。而除了五个联邦政府机构与几个宗教和特别事务组织外,只有十来个企业愿意建馆。最后,路易斯安那州政府只得拿出3000万公共基金补窟窿。由于人气不足,这次世博会花费了近2亿美元,收入只有1.08亿美元,亏损9000多万美元。新奥尔良的这一结局是对正在筹备中的1992年芝加哥世博会致命的一击,以致美国举办世博会的积极性再次受到严重挫伤,美国再也没有在本土举办过世博会。


世博会频频亏损是何故

原因一:追求第一的攀比心理。每届世博会都想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最成功的博览会,即使规模不是最大,也都力图找出各自能誉为最大、最好、最富有创造性特色,以名垂青史。而资金短缺,建造过度豪华、耗资升级,甚至到了不成比例的程度,而巨大的投资又难以在短期的博览会期间收回,这就对博览会带来先天不足。

原因二:观众人数未达预测数目。博览会的基本建设都是依据预测人数来规划的,博览会期间的运转资金也是押在门票收入上。凡是经济发生亏损的博览会、基本上都是观众未达预测人数。博览会不但运转资金短缺,而且造价高昂的设施未尽充分利用,投资未得回报,这样世博会亏损也在所难免。


原因三:规划和管理不善。1964年纽约世博会主办者过度自信,投入铺张又没有对账目进行严格控制,最后直到收入至少低于预测的百分之四十时,只能靠借钱来维持。还有不少世博会,到开幕时仍有建筑和展馆尚未竣工或就位,这都会使博览会出师不利。

原因四: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184个开放日中,只有50天是晴天,29个大型室外演出会中的18个因下雨而被迫取消。1968年圣安东尼奥世界博览会出现了小型单轨铁路出轨事件,不仅需要承担额外的轨道维修费,还需负担大笔的申诉费。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发现”主题馆在开幕前被毁于一场大火。这些事件的负面宣传都会直接影响观众人数,后果可想而知。


世博经济 不应只看短期收益


如何看待博览会亏损,人们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衡量博览会的标准产生了错误,博览会账本上的亏损并不完全代表博览会的失败。人们在计算盈亏时,往往忽视了世博会留下的种种遗产。

遗产一:提升了主办方的威望与地位和人民的自信心。办得相当成功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虽有盈余,但人们更注重的是这一成功的文化事件。这次世博会不仅改变了东海岸视芝加哥人为“乡下人”的看法,也改变了欧洲人认为美国没有文化的旧观念,更是全面地展示了美国时代已经到来。不管是在文化上,还是物质上,美国都能与老牌的帝国匹敌。亏损极为严重的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成了该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原先它与国际事务隔绝的局面,为温哥华创造了一定的知名度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

遗产二:改善了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本建设。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利用博览会把年年泛滥、给人民生活和生命带来威胁的多瑙河改道,成为市区重建规划的最大胜利。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亏损严重,但很多资金都投入到基础建设,建造了从马德里到塞维利亚的长达470公里的高速铁路,扩建了机场和高速火车站,彻底改变了西班牙南部地区交通不便的面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亏损达24亿马克,但确立了汉诺威作为经济贸易会议中心的地位。对于上海世博会4000亿元的巨大投资,2月10日《华商报》评论认为,投资预算方案分为园区内和园区外两部分。除去180亿元是场馆建设投入,大部分投入都在园区外的地铁、道路、环境设施等方面,这些惠民利民工程的产出与回报不能用单一的经济指标去衡量。


遗产三: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不管世博会是否亏损,它直接孕育了不少有名的博物馆,如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史密逊协会国家历史与技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等。1988年里斯本世博会三幢主题馆成为现今里斯本水族馆、科学研究中心和多功能厅。

相关链接

1、刘伟伟,世博会的辉煌与落寞,南风窗,2009年10月31日

2、周秀琴 李近明,文明的辉煌 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