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展望

供稿人:赵晓勤供稿时间:2022-05-24 01:07:29关键词:长三角 生物医药产业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指出,生物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锁定在医疗健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四大领域。其中明确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检验检测及生物康养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有力支撑疾病防控救治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和多点散发的产业布局。其中,以上海为引领,江苏和浙江为主要构成的长三角产业集群,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拥有跨国药企最多、企业研发和转化力最强、成长值和活跃度最高的地区。

一、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概况

“十三五”以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保持较快增速。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集聚化程度较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等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推动了囊括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上海汇聚了生物医药领域高水平人才,在干细胞技术和治疗、免疫细胞治疗(CAR-T)、基因检测等前沿领域与全球同步,Ⅰ类创新生物药的研发数量约占全国的1/4。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泰州、苏州、连云港、无锡、南京等生物医药集聚区,生物生化制品、化学药品制剂、中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增长迅速。浙江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核(杭州)四基(宁波、台州、绍兴、金华)”的发展格局,原料药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生物药品、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和中药产业等重点领域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安徽着力构建国内领先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合肥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阜阳现代医药、亳州现代医药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全国共有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医药制造业和部分配套服务)上市公司316家、医药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255家,总部位于长三角的医药工业上市公司有88家。其中,医疗器械生产或服务领域的有27家,制药与生物制品领域的有61家,医药上市企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部分集聚、整体分散”特征。

全国254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有505个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长三角有61个,包括江苏20个、安徽18个、浙江14个、上海9个。其中上海、泰州、连云港片区发展较为成熟且势头良好,杭州发展速度较快,在上海、长江沿线、海州湾和杭州湾区域呈“大集聚”,其余开发园区零星分布,体现“小分散”特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医药高新区、台州医化园区、合肥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发展突出。

在国家级创新载体方面,全国共有86个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三角有21个,其中上海12个、杭州3个、南京4个、无锡2个;全国202家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中,长三角有17家,其中江苏8家、浙江6家、安徽3家;从临床机构资源来看,长三角优势明显,共拥有临床机构397家,其中上海139家、江苏136家、浙江89家、安徽33家。

二、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

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还存在基础研究合作、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信息对接、企业合作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应从顶层设计、项目组织、成果分享、氛围营造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的合力。

1)产业链生态尚待完善,要素市场一体化亟待推进。尽管长三角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充裕金融资本,一方面创业公司因融资困难很难将阶段性研发成果变现,另一方面区域性金融市场分工体系尚未形成,长三角内部资金联系尚不够紧密,生物医药金融支持仍然不足。

2)创新水平与国际仍有差距,缺乏世界级医药龙头企业和重磅产品。尽管近年来长三角每年新药申报数量迅速增长,但大部分企业目前仍处于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也缺少具有垄断竞争能力的重磅产品。器械领域自主研发创新不足,大部分产品还是国产替代型、模仿型创新。

3)产业同质化问题明显,政策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长三角地区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及制度背景,使得各市的发展环境同质化,地区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趋同现象,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同时,三省一市针对创新产品的地方保护仍然存在,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的扶持政策,大多以促进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导向,在招商引资、人才竞争、优惠政策等方面竞争激烈,需要政策协调营造良好的生物医药市场生态。

三、思考与展望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高地和先行区建设,应吸引创新资源高水平集聚,加快生物技术研发;重点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培育生物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三省一市需要增强协同联动,在制度联合、资源统筹、项目分工、成果共享等方面,率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区域联合攻关的实施路径,建立起高效高能、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全面提高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加强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鼓励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增强自主研发活力和影响力;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等。

一方面,要加快从传统单个企业的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合作式创新转变,共建全球研发外包与服务中心,发挥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链、金融资本优势,细化产业链、创新链分工,进一步优化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构建合作共赢、特色突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态,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差异化、特色化发展:① 强化长三角区域顶层设计,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打造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杭州医药港及安徽合肥高新区等若干龙头标杆型园区平台;② 建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各产业园区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及工作协调,引导优势园区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③ 发挥上海在人才、科研机构、临床资源、创新平台、国际联系等创新链环节的显著优势,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和重磅新药产品;④ 发挥江苏、浙江和安徽在产业规模优势,依托现有杭州湾、台州、苏锡常、南京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础,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⑤ 发挥长三角数字经济优势,联合建设、推广和应用一批交叉融合平台、人工智能医学开放平台、生物医药数据平台等。

此外,还应突出政策机制创新。目前,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已提出建立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其中沪、苏、浙均为MAH制度开放试点地区,已形成较好的管理运作经验和体系。要加快该项制度的全面推广应用,探索形成更多跨区域的落地案例。率先推进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我国创新药进入ICH国际主流市场、国外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以长三角为试点区域,全面对接生物医药ICH标准指南,率先培育一批ICH创新服务机构与聚集园区,加快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季媛媛. 解读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医药如何从泛泛创新1.0”走向精选优质创新2.0”[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5-11(002).

[2] 俞翔.长三角共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策[J].浙江经济,2021(09):23-25.

[3] 宋薇萍.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连理 产融聚变[N]. 上海证券报, 2022-03-03(008). DOI:10.28719/n.cnki.nshzj.2022.000926.

[4] 郭旭,贾春岩.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 2022(04):55-57. DOI:10.16277/j.cnki.cn11-2502/n.2022.04.026.

[5] 金叶子. 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 重磅产业周聚焦创新策源[N]. 第一财经日报, 2021-10-12(A01). DOI:10.28207/n.cnki.ndycj.2021.004528.

[6] 刘文先.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新业态视角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SWOT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22,17(02):183-187.

[7] 黄鹏飞,陈赟,陆娇,毛开云,袁银池.生物医药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0,40(12):108-116.DOI:10.13523/j.cb.2006012.

[8] 孙斌,商丽媛.关于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的思考[J].青海科技, 2021, 28(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