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案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深圳是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试验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清院”)是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1996年12月共建的、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事业单位,是我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一、发展概况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占地面积1.6万平米、建筑面积3.2万平米。深清院成立之初确定了“从事高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等应用性研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推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培育高科技创业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四个主要目标,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四不像”模式。
表1、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发展历程
年份 |
重大事件 |
1996年 |
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创办首个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1999年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发起成立“深圳市清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力合科创前身),成为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的创业投资公司,开始对高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以解决成果转化的资金问题 |
2001年 |
深清院第一家创新基地——清华科技园(珠海)正式运营,建筑面积15.18万平方米,助力企业从初创阶段到快速成长阶段的发展 |
2002年 |
深清院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深圳市第一家工作站设站单位,三年后在站博士达到50人,成为深清院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
2004年 |
深清院引入产业资本,共同组建深圳清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15年更名为力合科创集团),开始对高科技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活动 |
2009年 |
深清院成立深圳清华创新创业基金,首期1000万元,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期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为其孵化器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并采用租金换股权等多种灵活机制为在孵企业服务 |
2010年 |
深清院于美国硅谷洛杉矶设立了北美中心,成为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的海外创新创业中心,促进了科创要素的跨境流通,使深清院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2013年 |
深清院及力合科创集团引领多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深圳力合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金融平台,参照美国“硅谷银行”发展模式,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
2015年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携力合科创共同打造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组建力合科创集团,公司业务高速发展 |
2019年 |
力合科创集团与通产丽星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
2021年 |
上市公司更名为“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合科创),股票代码002243.Sz |
深清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作为日常工作机构对理事会负责,院内设5个管理支撑部门、7个自有研究所。
理事会是深清院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同时也是非常设机构。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由共建双方推荐,并由双方各自委派一人分别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每届理事会任期五年,约1-5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负责院长任命、章程修改等“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在理事会管理制度下,深清院可以快速并有效地开展决策,不仅能使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团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务委员会是深清院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落实理事会的规划和决策以及研究院的日常工作运行。
管理支撑部门把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保障科研团队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作为首要目标。
研究所是深清院进行科研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单位,各所自主开展工作,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进行独立核算,与某些企业分公司相类似。各研究所设有顾问委员会,由20位相应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主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技术改革以及重大项目合作等向研究所负责人及其他科研人员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构筑立体孵化体系
深清院的核心使命是要为深圳产业发展植入创新基因和增加科技源头供给。为实现这种“混成”的系统功能,深清院聚集了创新产业链的人才、技术、资金、载体四大要素,形成了研发、投资、金融、园区、教育、国际化不同板块的联动与深度融合。这种立体式的孵化器,把从科技项目到创业企业,再到成功企业的上市、并购、独立发展的整个孵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要素整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服务。
1、聚焦孵化服务功能
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创新孵化的成功率为目标,以培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科技项目及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为科技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移及企业成长提供包括技术、人才、载体、资金支持在内的服务,支持高科技创新企业高速发展。
2、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依靠专业的金融管理团队和科技专家团队,用投贷结合、投保结合等创新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
3、建设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汇集了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基地等承载科技创新企业各个成长阶段服务需求的空间载体,助力企业从初创阶段到快速成长阶段的发展,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表2、深清院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创新基地 |
开始运营时间 |
基地类型 |
清华信息港(深圳) |
2002年1月 |
信息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
清华科技园(珠海) |
2001年7月 |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国家级众创空间 电子信息与大健康创新领航基地 |
力合佛山科技园(南海) |
2014年5月 |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国家级众创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
力合双清创新基地(东莞) |
2013年12月 |
智能制造生态产业链创新基地 广深科技走廊示范服务基地 |
力合惠州创新基地(仲恺) |
2018年4月 |
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硬科技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基地 |
4、重视人才培养
培训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科技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库,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专业化、体系化的“产学研资”一体化高端教育平台,累计培训学员4万人。
实行两院一体高端人才培养,开放创新合作办学。从1997年起,清华研究院专门成立了人才部,在深圳招收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2年,深圳清华研究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2001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并形成了“国际化、复合式、创新创业型”的育人特色。2014年,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创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清院迄今累计培养博士后超百名,出站人员中有90%选择留在深圳高校和企业中继续工作,多名优秀博士后留院工作,借助深清院平台,牵头课题,开启创业,组建产业化公司。
5、搭建“一部七中心”国际合作网络
自2011年以来,依托自主搭建的广泛海外创新资源网络,以及清华大学和深圳研究院丰富的国内网络资源和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国际创新技术交流与跨境孵化加速,面向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国际资源对接、技术转移咨询等专业服务。海外合作团队拥兼具专业化和国际化,海外中心主任均具有工科背景和所在国多年学习工作经历,拥有丰富的技术和商业资源,熟悉掌握当地商业规则和技术转移运作,对项目具有综合的判断和运作能力;国内支持团队则从研发合作、 投资合作、项目/人才落地服务等层面提供支撑。研究院先后创立北美(2010年成立于硅谷)、英国(2011年成立于牛津)、俄罗斯(2012年成立于莫斯科)、德国(2014年成立于慕尼黑)、以色列(2015年成立于特拉维夫)、美东(2016年成立于波士顿)、日本(2019年成立于东京)等七个海外中心,引进海外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项目,提供优质人才服务。这些海外中心针对初创企业和大企业提供特色服务。
初创企业服务:提高核心团队服务能力,探索高效支持海外项目引进的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完善跨境加速服务产品体系,推动跨境科技交流,协调体系内外资源,为项目落地提供研发平台建设运营、高新企业孵化、人才培养、投融资服务等多方面落地支持,为研究院业务体系持续输送国际创新项目与创新人才。
大企业服务:海外合作板块积极向应用端、产业端拓展,与国内央企、海外大企业合作探索开放创新合作与服务产品,尝试打造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支持创新项目资源与实际应用场景、产业资源的有机结合。
三、开创新型管理机制
1、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共建
1996年1月,清华大学代表团前往深圳考察异地办学情况,与深圳市政府达成共识,明确了“异地办学点”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同年12月,深清院正式启动建设,双方各占50%股份,其中,深圳市政府出资6000万元,提供1.6万平方米土地作为办公大楼用地,并在运营机制等方面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清华大学出资2000万元,提供师资力量和研发队伍。通过集成共建双方资源,既能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又能满足各自需求,最终促成了全国首家“市校合作”的科技研发实体——深清院的落地。
深圳市政府对深清院行使属地管理权,但并不实施直接垂直管理,而只作为合作建设的一方,通过理事会行使决策权,以减少对机构运营的直接干预。深清院仍由清华大学主导,以便其进行统一管理,如:院长人选由清华大学推荐,理事会任命;深清院向清华大学述职,无需向深圳市政府述职等。政、研各方共同组建理事会,保证了机构可以体现双方意志,避免传统科研机构科技与区域经济相脱离的弊端;同时,政府不参与具体管理,给予了机构充分自主权,增强了机构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成立专业投资公司
1999年8月,研究院联合社会资本创建了“深圳市清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起清华研究院创新孵化体系中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平台。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控股的高科技企业和A股上市国企,是深投控的重要成员单位。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践行深圳国企“双区”建设责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提供一流科创服务、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服务业+科技产业”业务模式,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致力于批量转化科技成果、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与未来产业,培育其中优质项目,形成公司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力合科创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核心区域拥有创新基地38个,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在北美等地设立了7大海外创新中心;累计孵化服务企业31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培育上市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16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以及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强机构链接和服务产业的内驱力
深清院首创了“四不像”创新体制,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具有相对灵活的人财物自主权,以及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导向。通过构建市场化机制,实现全员聘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滚动发展。在充分保证事业单位运营合法合规性的基础上,显著提升单位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在用人机制上,一方面,深清院突破了事业单位编制限制,没有“铁饭碗”,用市场化的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不仅形成了各类人才聚集的环境,也打通了从研究、开发、市场、企业孵化等环节的人才结构通道;另一方面,深清院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体制机制向人倾斜,而不是向制度倾斜”的理念,给予人才充分的科研自主权,通过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使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深清院还坚持“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权,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权”,在知识产权转让中,70%至90%的产权归个人所有,通过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使其“名利双收”。
在项目投入机制上,项目投入由技术专家、投融资专家共同参与,发明人、责任人带头投入,通过“利益捆绑”激发各方动力。
在业务单元设立机制上,深清院面向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领域,设立了超110个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拥有包括国内外院士7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在内的数百人的研发团队,仅2021年,便新建了19个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设立时,同步组建产业化公司,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关键要素,成果考核由市场效益衡量。
在业务单元退出机制上,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需自主寻找项目和投资方以获取科研经费,若连续三年未获得支撑科研项目的足额经费,或没有任何科研动作与经营活动,深清院将会执行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金惠,王静雯,王増栩.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政策及建议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3):267-270
【2】 陈雪,叶超贤.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8,38(7):120-125.
【3】 李秀坤,肖广岭. 复合型创新体——清华大学与地方合作的新范式[J]. 中国科技论坛,2022(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