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案例——清华工研院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简称“清华工研院”)成立于1998年8月,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和管理的事业单位,承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和产业化的使命。研究院的宗旨是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优势,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的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科技投资等。
一、发展概况
清华工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研究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做出决定。2021年11月,清华工研院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调整了理事会成员,由北京市副市长靳伟担任理事长,清华大学副秘书长金勤献担任清华工研院院长,朱德权、付小龙担任副院长。
表1、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第四届理事会
理事会 |
任职机构 |
姓 名 |
理事长 |
北京市副市长 |
靳 伟 |
副理事长 |
清华大学副校长 |
曾 嵘 |
理事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
许 强 |
理事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
杨秀玲 |
理事 |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
郁鼎文 |
理事 |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 |
金勤献 |
清华工研院是由北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实行非财政补助,工研院下设五个管理部门,分别为项目管理部、创新服务部、投资管理部、综合办公室、工程促进中心。
项目管理部: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力量,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负责工程化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策划、组织、管理等工作,作为工研院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北京市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创新服务部:负责对工研院所属工程技术促进中心、创新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提供基地建设、政策咨询、管理导入、公共关系等服务,促进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投资管理部:通过组织和管理基金(创业基金和产业基金),负责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以及针对产业链整合龙头企业的产业投资、创新企业和研发力量聚集的创新基地投资、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
综合办公室:负责管理工研院的行政、财务、人事、信息等事务,实现内部事务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为全院业务运行提供保障。
教育培训部:依托清华大学,通过组织清华及北京其他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开展在企业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培训业务。
二、成立投资公司开展对外经营
2011年,清华工研院全资成立了北京水木华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金勤献;北京水木华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四家企业。
京水木国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水木创投”):创立于2012年7月,系下设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专业投资管理平台,重点投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水木易德投资(www.yieldcapital.net):是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下属的风险投资机构,秉持“深度孵化”+“精准投资”的投资理念,基于对产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水木易德制定了系统的行业孵化方向及投资策略,形成战略控制下的产业链与生态圈。
荷塘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荷塘创投”):始建于2001年3月。作为清华大学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的投资平台管理公司,荷塘创投依托清华大学的丰富资源,长期专注于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投资,是一个具有硬科技早期投资能力和经验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投资管理团队中,具有10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管理经验的成员有多人,管理团队已投资超过120个项目。
北京首都科技项目经理人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业务范围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职业中介活动等。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实缴资本200万人民币。
三、构建五大创新平台
1、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lobal Health Drug Discovery Institute,简称“GHDDI”)是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创立和建设的一个独立运营、非营利性质的新型药物研发机构。中心关注全球健康问题,致力发展杰出的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能力,建设新药研发和转化的创新平台,为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疾病挑战做出贡献。2017年3月,GHDDI项目正式在北京签约启动。2018年11月,GHDDI中心入驻位于海淀区永泰庄北路1号的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
GHDDI是该类药物研发中心首次在中国落地,成为国内科技领域首个采用创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简称“PPP”)模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该中心旨在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领域注入创新原动力,加快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向临床药物的有效转化,成为连接全球药物先期研发前沿机构与下游临床开发单位的重要枢纽。
2、国际氢能中心
国际氢能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清华工研院联合发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授牌的国际化氢能创新平台。国际氢能中心在北京设立研发和产业总部,开展氢能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并依托清华工研院已经初步构建的氢能产业链开展氢能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交通领域,围绕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开展氢燃料电池大巴车的商用车运营示范,在北京大兴开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冷链物流车运营示范;在工业领域,将开展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直还原铁和绿氢合成绿氨的氢冶金化工示范,以氢能推动工业领域深度脱碳。
3、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是由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市正式授牌的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心聚焦医疗健康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面向医疗机器人创新全生命周期,建设前沿技术、共性技术、产品设计、样机制造、检测评估、临床研究六大中心,设立创新智库,发起创新基金,构建创新驱动的高精尖产业体系。
创新中心目前已重点布局智能化骨折治疗、软组织微创手术、放疗手术诊疗、智能病理诊断、智能心血管影像分析、智能配药、医用协作机械臂和灵巧手等领域的重磅医疗机器人项目。并通过举办国际化的医疗机器人专业领域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全球范围内科研、临床、产业的应用对接与合作,构筑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成为该领域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国际前沿创新高地。
4、医疗器械硬科技服务平台
医疗器械硬科技服务平台由全球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合作设立,承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帮助医疗器械、诊断和服务等创新技术的有效落地发展,为早中期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撑,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授牌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
医疗器械硬科技服务平台为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帮助创新企业垂直打通临床需求,通过技术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核心产品研制,发现并培育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同时为创新企业搭建共享的医疗器械硬科技平台,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对医疗器械新产品从研发检测、注册申报,质量体系搭建、样机生产等,提供方位的支撑,帮助医疗器械创新技术的落地和转化,构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生态。
5、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平台
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平台与英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弹射器、日本神户细胞疗法研发中心等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的国际领先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平台,面向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药研发,打造关键技术研究、核心工艺研发、中试生产支撑的全链条,培育孵化创新药创业企业,构建前沿生物医药产业新生态。中试平台将把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生物工程服务领域,加速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工艺开发与生产应用,并融合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与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新基建”平台,加速推进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药物的产业化进程,服务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落地北京。
四、全方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1、首创“双孵化”功能
在坚持运作理念和运作定位的基础上,清工院创造性的开创了“双孵化”,即坚持成果孵化和企业孵化的结合。具体地说,对于一个颇有前景的科技项目经论证、评议立项后,首先支持其向成熟的产业化技术转化,完成有中试(或样机)到产业化的孵化过程;其次,支持成熟的高新技术与工业企业的产业链条相结合孵化这一核心技术的核心企业;第三,孵化支持核心企业的下游产业,开拓市场实现“下游拉动上游”,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结合,形成“双孵化”的产业集约化过程。
从“孵化成果”阶段过渡到“孵化企业”阶段,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项目公司”形式,即利用孵化的成果为支撑直接创办公司企业;二是“资产重组”形式,即把孵化的高新技术成果进入企业的同时,引入社会资金实现重组提高新企业的竞争能力。
2、设立三大转移转化基地
清华工研院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建设,建立转移转化基地,为创新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办公空间和研发支撑平台,组建领域化的专业创新服务队伍,通过创新赋能服务降低初创企业的创新难度。
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转移转化基地:清华工研院与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合作,在海淀区东升国际科学园建设了总计2.5万平米的医药健康转移转化基地,容纳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创新药转移转化中心以及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覆盖了医药健康领域从应用研发、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未来科学城-生物医药转移转化基地:清华工研院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合作,在昌平区生命科学院医药科技中心建设了生物医药转移转化基地,容纳冷冻电镜与药物发现创新中心CRO平台和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构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精尖产业转移转化基地: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针对经开区重点行业,构建高校技术研发牵引与企业高端制造能力协同的技术联合研发、产业专利布局和成果定向孵化的模式,提升经开区高精尖产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与GE医疗合作共建的G2创·中心落地经开区。
3、成立科创投资基金
大量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从概念验证走到实际产品的成功率很低,大部分可能会止步于其方案的“产品化”阶段。清华工研院充分利用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果转化概念验证项目”专项的实施,将支持环节前移,将科研人员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技术原型或可初步彰显其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从源头上杜绝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4、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提供全链条服务
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是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首批成立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每年由相关部门支持经费500万元,清华工研院配套经费500万元。清华工研院提供基础科研成果筛选、规划概念验证方案、开展概念验证评估及验证环节的全链条服务。项目在方案制定阶段结束后,由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与科研团队签订合同,以横向项目的形式开展验证过程。项目经费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两次拨付。验证周期为1年,验证结束后,组织专家评审进行验收,并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创新企业。截至2021年6月底,通过前期的遴选及开题评审,已开展4个概念验证项目,分别是:基于硅基光学微腔的芯片集成传感器、新一代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电解水制氢技术产品样机、肿瘤新抗原个性化TCR-T疗法验证和针对AAV载体药物的亲和填料技术开发。
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帮助一批技术成果开展概念验证并推向产业化,一是组织建立专家团队与项目团队两个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队,真正有效帮助项目开展概念验证工作;二是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资金,合理设计概念验证全流程保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构建了概念验证项目挖掘、验证辅导、项目孵化、投融资等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
5、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
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清华工研院与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北京市“朱雀人才—科技项目经理人”项目,依托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与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项目管理人才,为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专项管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前瞻性研究、颠覆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人才支撑,为科技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和市教委支持下,清华工研院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承担北京技术转移学院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国内首个聚焦科创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硕士学位项目。完成了首期2021级及2022级专业硕士考试、录取和入学等工作,将为北京市持续培养高水平的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
清华工研院还联合市卫生健康委主办“首都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力培养—探索计划”,以推动临床医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从临床发现需求,在实验室探求技术解决方案,把健康医疗领域的需求转变成有效的创新产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形成创业团队,并通过市场化机制把创新产品用于临床实际需求。
6、广泛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
清华工研院与联合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机构总数超过40个;与英国能源研究加速器联盟、诺丁汉大学科研创新部、日本神户医疗创新产业集群、早稻田大学下一代机器人研究所等签署了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备忘录,深入推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京的落地转化。
参考文献:
【1】 郑金武. 概念验证中心:填平基础研究与市场间的鸿沟[J]. 发明与创新,2021 (12):38-39
【2】 马文静,胡贝贝,王胜光.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转移逻辑[J].科学学研究,2022,40(04):66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