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

上海4人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

供稿人:张耘供稿时间:2024-09-09 10:58:28关键词:上海,青年科学家,科学探索奖

8月26日,第六届 “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发布,共计49位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将在未来5年每人获得300万元奖金。北京获奖人数为22人,位居全国榜首,广东获奖人数为5人,排名全国第2,上海、江苏均有4人获奖,并列全国第3。该奖项是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资助不超过50人。

 
                               图1 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地区分布

科学探索奖自2019年颁发以来,全国共有19个省市的297人获得该奖项,北京(126人)、上海(35人)、江苏(24人)、安徽(18人)、广东(12人)获奖人数位于全国前5位,前五位地区合计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72.4%。从获奖人员所属机构来看,清华大学获奖人数42人,居全国科研机构之首;北京大学41人获奖,排名机构第2位;中国科技大学列第3位,有16人获奖,占比5.6%;接下来依次为复旦大学13人,浙江大学9人。从获奖人员从事研究领域来看,数学物理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获奖人数均为34人,占比均为11.4%;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人数均为33人,占比均为11.1%;化学新材料领域获奖人数为31人,占比为10.4%;生命科学领域为30人,占比为10.1%;交通建筑领域、先进制造领域分别为28人、26人,占比分别为9.4%、8.8%;医学科学领域为15人,占比5.2%。

 
                              图2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领域分布

2024年上海获得科学探索奖人数为4人,分别为复旦大学向红军、高强、周鹏和同济大学冯世进,占全国获奖总人数的比重为8.2%。2019年-2024年,上海累计获奖人数为35人,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比重为11.8%,平均获奖年龄为42.5岁。其中,女性为3人,占比8.6%,平均获奖年龄为44.3岁,男性为32人,占比91.4%,平均获奖年龄为42.4岁。从研究机构来看,复旦大学累计产生了13位获奖者,领先于其他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共有6位获奖者,排名第2,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各有3位获奖者,排名并列第3位。从学科领域来看,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数为9人,占获奖人数超过四分之一,生命科学领域获奖人数为8人,占比22.9%,化学新材料领域为5人,占比14.3%,医学科学、先进制造领域均有3人获奖,电子信息、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领域各有2人获奖。

                     表 2024年上海获科学探索奖人员名单


上海地区获得2024年科学探索奖科学家简介:

向红军 现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2001年,2006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2007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后,2007年—2009年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博士后。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在多铁性物理模型建立和计算方法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自旋序诱导铁电性的普适模型,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局限,给出了一大类多铁的一般物理图像,已被领域专家广泛认可和采用。课题组建立了计算磁相互作用及磁电耦合强度的四态法,该方法已被至少18个国家的123个研究组采用。突破了最经典的固体物理教科书中“铁电材料一定具有极性点群对称性”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全新的分数量子铁电性。自主开发了通用的材料性质分析和模拟软件包(PASP),已被海内外多个研究组采购和采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0多篇。曾获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奖、黄昆物理奖。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高  强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师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樊嘉院士。主要从事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工作,擅长微创外科。聚焦“肝癌的异质性和个体化诊疗”,取得数个原创性突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在肝脏微创外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了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肝移植活体供肝获取术、上海市首例机器人辅助右半肝切除术、上海市首例机器人辅助大肠癌合并肝转移灶切除术、上海市首例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山医院首例腹腔镜右三叶肝切除术等手术创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卫生系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敬畏生命-荣耀医者、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沪上名医、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周  鹏 现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的研究。利用新材料发明了高速与非易失兼得的新型存储技术,实现了高面积效率单晶体管逻辑原位存储技术,获得了高性能存储器件,高效率算法和验证性芯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应急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多项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项目,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重大项目等,获得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计划支持。以第一/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冯世进 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环境岩土工程、能源岩土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20余项,在岩土体多场多相耦合基础理论与仿真平台、土工构筑物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应用、填埋堆场环境土工灾害演化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环境土工灾害的系统化和智能化防治。近年来,结合国家的“双碳”战略,积极探索能源桩热力耦合机理及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浅层地热能的高效利用。发表学术论文超过300篇,主/参编著作和国家规程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奖项。